(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终于等到这一部。 8月25日《极盗车神》;9月1日《敦刻尔克》;9月8日《蜘蛛侠:英雄归来》…… 或许你对前面几部大片还有不满足,认为有的过于深刻,有的止于娱乐,那9月15日这一部,极有可能是“短板最少”的一部。 Sir大胆预言,恐怕没人觉得不好看。 看来压轴不是没有道理—— 《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 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经典如《教父》,都在第三部遭遇大幅度下滑。 强,无悬念。 《毒舌》北美记者@西多 七月看过后,就一直跟Sir叫嚣,好看好看好看,甚至把《终极之战》定位为近年最有野心的商业电影之一。 那好!距离正式“验货”还有四天,我们先来一篇无剧透影评,热热场。
作为《猩球崛起》系列终章,《终极之战》延续前作故事——敲黑板,补齐前两部很有必要。 先捋一遍前情和本集简介—— 第二部《黎明之战》,受凯撒(安迪·瑟金斯 饰)左右手科巴挑拨,猿类和人类陷入不可避免的战争。但即是如此,凯撒依然怀着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愿望。 然而,当他遭遇心狠手辣的人类领袖“上校”(伍迪·哈里森 饰),后者对其一系列疯狂举动,彻底点燃凯撒的愤怒。 一直主张和平的凯撒再无法抑制内心仇恨,它,走上复仇之路。 无非沿用了大部分爆米花续集套路:主人公遇上新反派,客服新挑战,剧终。 《速激8》《银护2》《加勒比海盗5》,莫不如是。 《终极之战》奇就奇在叙事模式。 前三分之一是公路片。 凯撒与同伴们在寻仇途中,遇到失去语言能力的小萝莉诺阿(Nova),这构成了一幅奇异的景象:猿类带着人类孩子,复仇人类。 末世背景,(男)主角带着小萝莉走上漫漫长路,隐然有3月大片《金刚狼3》影子。 而电影的后段又成为一部逃亡电影,不禁让人想起《肖申克的救赎》。 整部电影,导演马特·里夫斯费尽心思揉进诸多类型元素,当然不是炫技。他有机地将技巧服务整体,以此揭开整个系列一概贯穿的主题——人性之丑与人性之光。 第三部,这其中,凯撒与上校的高潮对立,正是这两种人性交锋的集中体现。 第一部《猩球崛起》,ALZ-113使猿类大脑得以进化,猿类智商飞速提高,继而摆脱人类控制,但这个药物却会导致人类死亡。第二部《黎明之战》,大部分人类被其感染致死,只有少量对药物免疫的人类幸免于难。 到了第三部《终极之战》,药物再次产生变异:原本对ALZ-113免疫的人类受到病毒感染后会出现大脑的退化,最终失去语言和思考能力。 换言之,人变得越来越像——猿。 人类与猿类在行为能力上发生置换。 没这么简单。 生存的酷烈让一心向善的凯撒一次次怀疑自己—— 我的坚持有意义吗?人和猿真能做到和平共处?如果自己对人类的感情也只剩下仇恨,那和打倒过的科巴有何区别? 相对的,上校的态度坚决得多。 正如他自己设立的原则:有时候要抛弃人性,才能保证人类的存活。 不仅如此,继能力后,人猿对“人性”的秉持也发生置换…… 可以说,《终极之战》的“战”(War),既是人猿之间的对抗,更是凯撒灵魂的拷问。 这种战,往小了说,是人物成长。 三部曲里,凯撒对人的情感由近到远,再到中立。 《猩球崛起》中,它靠对人类的依赖走向自由;《黎明之战》,它在和同类科巴的理念冲突中确立自己领袖地位;到了《终极之战》,个人的仇恨与和平的愿想针锋相对,最终在战争中完善自己真正的信念。 往大了说,则是对物种演义的精妙寓言。 它生动而准确地展示了智慧如何让一个物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强大的智慧也带来等量的贪欲,当这种贪欲膨胀到对生命失去敬畏,高等生物势必将爆发出失控的杀戮。最后,只能以这个物种的大面积死亡实现自然进化。 再再进一步—— 人何以为人?人性是个人选择还是集体信仰?当一个人放弃他认为脆弱的人性,又如何在文明退回莽荒的世界生存? 作为一部暑期大片,《终极之战》引领观众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这5%的现实元素,已决定它超出一般大片的底气。 这其中,有一个人居功至伟。 他就是安迪·瑟金斯。 2001年,瑟金斯作为咕噜配音进入《指环王》剧组。导演彼得·杰克逊发现他过人的天赋,决定让他尝试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现咕噜表演。 影史最棒的动作捕捉演员就此问世。 当年的动作捕捉技术还只能对演员动作进行模拟,无法捕捉表情。所以在2001年,咕噜表情是动画师根据瑟金斯表演时的面部表情制作出来。 但时至今日,尤其依赖詹姆斯·卡梅隆制作《阿凡达》过程创造的“表演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概念,动作捕捉已能实现对演员表情的高精度采集。 在《猩球崛起》三部曲,不仅凯撒的言行举止,它的一眸一笑、一怒一喜,统统来自安迪·瑟金斯的精彩演绎。 尤其考虑到这还是一部对白不多、而主角内心波动又异常强烈的电影。 我们不得不赞叹瑟金斯精雕细琢的控制,可以说,他对凯撒这个复杂角色做出了舍我其谁的完美诠释。 导演马特·里夫斯曾在采访中赞叹,安迪·瑟金斯以及其他扮演主要猿类角色的演员都好了不起:
到了2014年,福斯为他在《黎明之战》表演报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依然没得到学院认可。 从传统角度看,动作捕捉涉及大量后期特效,似乎和纯粹的“表演”相差甚远。 但当技术发展到今天,连角色表情也通过演员对五官的精准调动实现。 看法是时候改变。 正如瑟金斯本人所说:动作捕捉已经趋向于“数字技术化妆”,演员的表演不应再受到忽视。 我希望并相信,各大电影奖项终将正视动捕演员的演技,在奖项上为他们正名。 这也是今天好莱坞长盛不衰的原因。 那些真正顶级的大片,拥有技术,但又不被技术束缚(《猩球3》对技术的运用克制到无色无味),依赖套路,但又一点点更新套路。 再高傲的好莱坞大片,都有它与历史(现实)对话的根基,而角色背后的灵魂,永远是演员。 它们飞得再高,打得最快,也总能延展到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来。 这可能真是时间沉淀的礼物。 急不来。 不信的话,去看看用大力速效丸吹出来,珠光宝气又空空如也的《爵迹》们。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