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作为目前估值最高的图文自媒体,“毒舌电影”真的值3亿?

wyo315 2019-12-18 12:32 4921人围观 神剧与烂片

作为目前估值最高的图文自媒体,“毒舌电影”真的值3亿?

先申明一句,我爱毒sir。

本周,内容创业圈子里最大的新闻应该就是影视娱乐领域的知名自媒体团队“毒舌电影”获得来自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领投的A轮融资,跟投的还包括凌越资本、涌铧投资和合鲸资本,更引人注目的是,本轮融资后对“毒舌电影”的估值达到了3亿,这一数额也追平了年初Papi酱在完成天使轮融资后的估值额,目前暂列图文类自媒体估值榜首(自媒体估值总排名第一的依旧是去年10月完成B轮融资的罗辑思维,估值为13.2亿)。

根据此前新榜对“毒舌电影”创始人何君的采访所披露,这个目前全网用户数近500万的影视自媒体大号在融资后的一大新动向就是要开发一款APP,只是关于该APP的更多细节并未进一步透露。

熟悉“毒舌电影”的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靠着犀利到近乎“魔性”的电影评论为主要内容的自媒体团体。自诞生不久就开始在国内的影视类账号中处于领先位置,在包括新榜以及媒体等统计的相关细分榜单中常常能看到“毒舌电影”“霸榜”的身影。

(上图是2015年9月全媒派对自媒体大号的估值整理,10个月过去,包括餐饮老板内参等大号都已经实现了估值的翻番)

但“毒舌电影”的影响力等级其实已经不局限于目前的影视行业,新榜的数据显示,他们已经成为了所谓全“10万+”俱乐部成员(即当月发布所有文章阅读均超过10万)。

OK,铺垫了这么多,想必各位客官知道今天想聊的话题了,那就是--“毒舌电影”是否真的值3亿?

第一个层面,先聊聊“毒舌电影”在它的本行--电影领域能扮演的角色。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项目都有一种基础属性--连接,连接的深度、范围和效率,可以说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项目的价值大小。那么面对3亿的估值,第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种以内容为切入形式、以电影点评为垂直切入口的自媒体团队,“毒舌电影”是否真的凭借互联网的介入方式,来提升了电影这一内容形式的消费效率,甚至为其带来进一步增量?

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这个“凭良心写影评”的团队,正是去年《大圣归来》第一批“自来水”的核心团队,此外他们也努力安利了包括《心迷宫》在内的许多国内优秀电影。从这个角度来看,影评团队“毒舌电影”对于提升优秀影片的用户消费效率、票房方面都是能起到直观作用的。

(“毒舌电影”正是《大圣归来》“自来水”潮起的核心力量)

但国内电影市场的特性,有可能会限制他们在优秀影片和用户之间的“连接”效力--

先说供给侧,根据何君的介绍,2015年国内上映的电影有340部,反倒比2014年少了整整40部,院线和用户消费力的扩展,与消费内容的逆向减少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反差。“毒舌电影”相信自己能在呼唤更多消费内容、促使更多电影走进影院这一方面发挥作用。但笔者认为,上映影片的相对减少,更有可能体现出的是影院市场对于头部内容电影更具有商业价值和吸金能力这一市场规律的遵从

而且尽管存在院线根据某些电影在上映后口碑爆棚、上座率飘红而决定提升其排片场次的决定,但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见(“自来水”之所以看似汹涌为人所印象深刻,也正是因为其出现的次数稀少),总体排片量盘子相对稳定,说明了可以提升的空间和场景都是有局限性的。

再看消费侧,当下中国一二线城市与其他地区影院消费人群习惯上存在的明显差异,决定了“毒舌电影”所安利的许多好电影也许只能在大城市获得其“长尾土壤”,在因为缺乏娱乐手段而让观影行为更加侧重社交属性的三四线及更后端城市电影市场,电影的质量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的重要,“毒舌”在这些地区安利所能起到的效果自然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简单说,“毒舌电影”无疑对于(尤其是相对小众的)优秀电影有着巨大的价值,但当把他放到体量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去的时候,受限于客观因素,其所能扮演的角色还是不宜高估的。

第二个层面,聊聊时下内容创业团队都喜欢说的“IP”。

关于IP的定义很多,比如说“能够在多平台的背景下,只凭借自身吸引力就都能获得理想的分发量”,但在背后支撑起这种分发量的,其实是粉丝群所形成的圈层感。

就生产而言,内容可以大体分为原创和二次加工,后者更多指那种在原创内容上重新剪辑、拼接、添加素材后形成的内容,更多时候是以一种原创内容的衍生品姿态存在(当然在一些亚文化的背景下,它们能够独立于原创内容的本体、甚至在知名度上盖过本体)。衍生品姿态,决定了这类产品的用户圈层感和黏性先天不足。

从广义上说,影评也是一种依附于电影本体的衍生品。所以从出发点来看,在影评内容的黏性强到一定程度以前,它们是很难具有原创内容那么大的价值的--说白了,即使目前“毒舌电影”有了IP的概念,其价值的立体感也是很薄弱的。

当然现在我们也看到“毒舌电影”在通过一些人格化的手段去塑造IP的概念,效果如何,还有待继续观察。

作为目前估值最高的图文自媒体,“毒舌电影”真的值3亿?

第三个层面,说说电影点评这种形式。

在得知“毒舌电影”打算做一个APP之后,一个同行就开玩笑说估计会出现一个电影版的大众点评,或者一个电影领域的《米其林餐厅指南》。“你不记得有个APP叫豆瓣么?”我当时这么反问。

不管这个尚处在神秘状态的APP最终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何君在接受采访时确实提到说,影迷们最常问的问题是“去哪里看好电影?”和“有什么好电影可看?”可见推荐,肯定是这个团队所提供的服务要解决的主要痛点。

但围绕电影这一领域做文章的,如果只是推荐的话,就很容易被局限在一个领域内,而且延展性会变的很弱了--大众点评能在吃喝之外推荐玩乐,从而尽可能多且深的切入到用户的消费链中去,但推完电影再推啥会比较自然(豆瓣这些年也没能答好这个问题)?有人说推电影周边呀,那还得绕到上面去解决IP价值感的问题。

在这个平台基础设施下沉的年代里,影响力等级高的自媒体团队很容易就能成为流量入口式的存在。但场景限制所带来的弱延展性,肯定会削弱作为流量入口的价值。

当然我更愿意相信,既然准备做APP了,“毒舌”团队肯定在未来有更大的规划,比如利用所具有用户黏性,往上下游去走,去跟影视公司、视频平台进行除了目前广告之外更多形式的合作。

最后,作为一个“毒舌”的忠实粉丝,笔者正儿八经希望它的估值,越高越好。

文/徐乐

我有话说......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