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会玩了。 Sir在说最近的恐怖片。 摆脱撒血浆、玩音效的烂梗后,百家争鸣。 探求童年阴影,如《小丑回魂》 ; 展示奇诡邪教,如《仲夏夜惊魂》; 还原复古风味,如《鬼作秀》。 不,还有更剑走偏锋的。 关键词:青春、励志、萌娃…… 奇怪? 没错,它就叫—— 《小怪物》 Little Monsters 海报上也是大片的明黄色,一个黑人女性手持尤克里里,跳跃在空中,一脸自信闪耀。 直观印象,这怎么看都像边缘人群追逐音乐梦想的励志片海报。 但细看,她腰上裙摆上大片的血渍,以及海报底端伸出的僵直灰白的手,又都好像在告诉你—— 没这么简单。 R级,它是认真的。 故事背景,一群僵尸被释放出生化基地,袭击亲子乐园。 血腥?有。 且拍得可谓是不遗余力。 床戏?当然。 刚开场男主角戴夫就撞见前女友和同事为爱鼓掌。 气得他口不择言——
关键是,这出活春宫的见证者,还包括自己刚上幼儿园的侄子。 他一脸懵懂而火上浇油地举起戴夫准备好的牌子——
抱歉,Sir当时实在没憋住笑。 还有粗口?太多。 狂走下三路。 你能想到的脏话,这片子都有,且循环反复播报。 ……Sir就不一一翻译了。 不仅不避讳着孩子讲,关键时刻甚至让孩子再讲一遍。 天真无邪的脸,加上黄暴狂言,效果最致命。 看出来了吗?《小怪物》的第一招,就是坦诚,敞亮。 它不怕冒犯。 把那些成人世界回避的,但又隐隐渴望的物像。 大方铺陈。 但,暴力、色情、粗口,R级这些硬核设定。 居然还不是这部片子最亮的亮点。 继续看。 《小怪物》的人物设计有巧思。 简单说——玩反差。 男主角戴夫,人高马大,孔武有力,乍一看像雷神(低配版)。 切开一看, 是个沙雕。 生活一事无成,女朋友和人跑了,乐队也解散了,只能住在姐姐家里和侄子斗嘴。 - 给我煮杯咖啡 - 我不能煮咖啡 我才五岁 你想玩我的玩具拖拉机吗 - 不想 大卫舅舅昨晚洗劫了你妈妈的酒柜 俩人鸡同鸭讲。 为了分散小孩的注意力,放任他玩限制级暴力游戏。 到了真打怪的时候,自己战斗力为负,废柴一条。 载着一车小朋友,急着逃生,他却被僵尸吓到连油离配合都是问题。 这时候,指点他的人,居然是镇定自若的小侄子。 侄子:踩离合器踏板 戴夫:在哪 侄子:离合器踏板在左边 刹车在另一边 戴夫舅舅 你放开手刹了吗 戴夫:我不知道! 侄子:手刹也在同一边 年仅五岁的驾校教练老司机。 发动了车,戴夫终于问出我们最困惑的问题—— -你怎么对拖拉机这么了解 -我喜欢拖拉机 记得吗?影片最开始小孩就缠着舅舅玩拖拉机,之后还对拖拉机的操作侃侃而谈。 男人虽壮但弱鸡,小孩虽弱却靠谱。 反差出笑点和生动,又由伏笔支撑,不至于过分脱线。 但要说《小怪物》中战力最高的,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小孩。 而是一个幼儿园女老师。 卡洛琳刚出场,就符合所有人对于幼儿园老师的印象。 温柔,亲和,大方。 上来就是幼儿园老师必杀技,让小孩立刻俯首帖耳—— 卡洛琳:一二三 看着我 小孩们:一二 看着你! 看戴夫这一脸被迷倒的表情。 幼儿园老师也一定要能歌善舞, 卡洛琳走的就是霉霉的歌路。 一首自弹自唱把Sir洗脑了的《shake it off》,听得小孩手舞足蹈,大声跟唱。 相较而言,自诩专业歌手的戴夫一开嗓子,死亡金属摇滚范。 下面小听众的表情是这样的—— 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幼儿园老师,在僵尸来袭的时候,却战力MAX。 杀入僵尸群众,七进七出,人头无数。 咬紧牙关,反手一插,就把僵尸插上了树。 最有意思的动作,是她把僵尸插在树上后, 把旁边稻草人的帽子和胡子摘下来,盖在了僵尸脸上。 为何多此一举? 答:她不能让孩子发现这场可怖的死亡。 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心理健康,是幼儿园老师的天职。 这才是《小怪物》最精巧的反差—— 一边,是孩子们纯洁无瑕的伊甸园;一边,是丧尸们麻木嗜血的活地狱。 没有高大上,不用伟正光,用荒诞的对比让人性之善自然流露。 被僵尸包围,卡洛琳也怕得要死。 但她还是巧用口号,说服孩子们配合她玩“老鹰抓小鸡”。
也幸好,剧情设定中,这些僵尸动作比人类慢。 惊心动魄的大逃杀,被她的歌声渲染得像幼儿园的游戏。 比如这场戏: 门里,男主角和反派在厮打,突然间爆发出一声脏话。 门外,训练有素的小孩自觉地把耳朵捂上,摇头晃脑地唱起“反脏话歌”。 我们是没有感情的“反脏话机器”~ 着急敲门的卡洛琳虎躯一震,也立刻表情管理,对小孩释放友善安抚的微笑。 两者结合,撞击出反差,也撞击出笑点和感动。 童年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 它值得全力的守护。 就如豆瓣网友Lizard指出: 当所有主旋律的电影都在疾呼必须成长、疾呼接受真相的重要性时,《校外打怪教学》(本片台湾译名)却反过来,赞颂谎言的地位,说着「可不可以缓一缓?」 好的恐怖片,都醉翁之意不在酒—— 鬼、僵尸,都只是情绪的介质。更重要的,是在恐惧当头,挖掘人性的复杂层次。 虽然《小怪物》在气场上,是一部“R级合家欢”,但也不妨碍有阴暗的层面存在。 还是反转。 泰迪·麦笑笑刚出场,是人人喜欢的儿童喜剧明星。 他的搭档,是一只绿色的蛙蛙。 但大难当头,他光鲜的人设,一秒崩坏。 当戴夫和卡洛琳带着孩子想躲进玩具店,他死活不肯开门,甚至对戴夫痛下杀手。
细节暗示,这人的本性是虚荣。 挨了打,他最在意脸受伤。 后来,半是被胁迫,半是被感动,他逐渐加入主角一行人。 在被戴夫搭救之后,更主动爆料起自己“千人斩”的辉煌历史—— 我是个坏人,一直很坏。我上了一堆妈妈。我是说几千个,几千个。我第一次公开露面时,有个很可爱的单身妈妈。她实在太漂亮了。我在南海岸购物中心的残疾人厕所,舔了她的小妹妹。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就来者不拒了。单身妈妈,已婚妈妈,孕妇妈妈,白人妈妈,黑人妈妈,女同妈妈,犹太妈妈…… ……简直一个超级政治正确的多样性光谱。 ——人如其名,真·泰迪。 恐惧,好像成了感化他的契机。 但,一个人的本性,是这么容易改变的吗? 《小怪物》也没有进行过于理想化的处理。 又一次,泰迪得到机会可以独自逃走,面对戴夫的开门的请求,他故态复萌,再次傲慢地拒绝。 但车内,他的玩偶蛙蛙,已经悄然僵尸化。 将他开膛、破肚、噬脸。 让他声名鹊起的,也最终把他置于死地。 作为低成本僵尸片,《小怪物》也有缺陷。 Sir不怕血腥,不怕暴力,不怕鬼魂。 唯独怕在看快节奏高强度的动作片、僵尸片的时候,突然被插入一段漫长煽情的对白。 本片一路飙血爆笑到中途,男女主角在小黑屋里,突然拉起双手互诉衷肠。 哎哟,不妙。 一个失恋丧志的废柴男主。 一个被父母从小抛弃的苦情女主。 若说是无奇缘,为何今生又遇见他! 刺激兴奋的丧尸片,一下调频到《真情》节目组现场。 除了没劲,还是没劲。 幸好,《小怪物》也没有如此结局。 不擅长写对白,咱就不用说的。 用唱的。 那个鸟瞰镜头看过肯定有印象—— 最紧急的关头,一行人坐上拖拉机,试图逃亡。身后跟着几百米的僵尸群。 紧张啊。 实际上? 镜头升高…… 拖拉机慢吞吞,僵尸们踉踉跄跄,像是慢镜头。 黑色幽默。 坐在车斗里,卡洛琳老师再次掏出尤克里里,唱起了歌。 没想到,一句“如果你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唱出了口,身后这群僵尸,也七零八落地拍起了手。 随后是“如果你感到幸福你就喊噢耶”,则引来此起彼伏的叫嚷声。 逃亡的道路,变成了史上最另类演唱会。 演出者——幼儿园的师生,唱着最耳熟能详的童谣。 观众——一群血糊糊的僵尸,愉悦忘情地用怪声打call。 肢体不能阻挡的暴力,语言不能沟通的隔阂。 都能在音乐声中,被感染成为和谐的奏鸣。 比起卡洛琳老师费尽心机给孩子们编织的谎言,这一幕其实更接近于真正的,童话。 但,在走向终极的大团圆之前,Sir还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细节。 当拖拉机缓缓地驶向警戒区。 军人在放过拖拉机上的妇孺后,对僵尸群举起了枪口。 不顾戴夫大声的呼号—— 给他们唱首歌就没问题了 唱首歌! 枪声仍然响起。 前一秒还在享受音乐的僵尸群,这一秒被打成肉泥。 对僵尸唱歌? 士兵可不相信你的狗屁童话。 这,才是导演埋在R级合家欢里最终极的恐怖。 当人变成僵尸,它还是人吗? 当僵尸能共情音乐,它还是僵尸吗? 我们如何辨认自我和异类? 对异类的排斥,有多少出于实际的安全考虑。 又有多少,出于对未知的预设和想象? Sir看过成千上万次机枪扫过僵尸群的镜头。 但这一次,Sir不觉得是一场胜利。 而是屠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