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据说,本周票房将击穿年度底线,创下新低。 没办法,看看电影院的新片——就连资源,如果没有《燃烧》(可惜还没字幕)压轴,也是一片死寂。 Sir必须出手了。 耗尽三十多年的看片经历,为你们淘一淘好片。 打头炮的,可能是最多人爱,也最多人恨的那类型——恐怖电影。 你怕看恐怖片吗? 但心里又痒痒的好想看? 因为胆小,你错过了很多恐怖经典? 别慌,有Sir。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里说“怪物能告诉我们关于我们自己的一切”,恐怖片也同理。 很多女士用抱枕挡着看完《昆池岩》,那她就很难发觉,原来它拍的是韩国人对政府曾用极端手段抹杀和洗脑异己者的恐惧(和《午夜凶铃》的用意有类似之处)。 《逃出绝命镇》,是白人和黑人心中对种族敌视和反噬的担忧;《孤儿怨》是弱势群体的孤独,当他们表现爱,普通人是否唯恐避之不及? 当然这些是Sir看到的,你也许能看到别的,因为每一份深入人心的恐怖,都与我们现实的经历有关。 它们可能是见闻、历史、童年阴影、本能…… 所以呢,恐怖片就是心理学的艺术。 在你捂住耳朵的瞬间,你就激活了潜意识里的某种记忆。 记住那个瞬间。 因为你越逃,反而离它越“近”。 今天,Sir给你们找了10个精妙的恐怖概念,来源于10部冷门恐怖片(可不是什么《闪灵》《招魂》《万能钥匙》这些大路货)。 这些电影不一定公认的经典。但因为冷门,你可能错过了很多新奇的恐怖概念。 也因此错过了发掘自己内心的机会—— Hereditary 2017年 豆瓣观看人数:600人 一个美女发现自己在掉皮…… 她的皮变得特容易老化、皲裂。直到她发现,可以用别人的皮肤替代自己的。 哇,感觉真有人会做这种噩梦是不是? 关于美丽的担忧,总让人产生各种噩梦,比如伤愈结痂的整容恐惧,不断变异的痘痘和粉刺…… 《换皮》先用一个简单的“掉皮”激活恐惧,之后又巧妙地将恐惧嫁接到某种暴力上。 但《换皮》也止步于此。 别怕。 Sir找到了58年前的另一部片。 它在同样的恐怖概念下,将这种“换皮”的恐惧讲得更深入。 Hereditary 1960年 豆瓣观看人数:4000 你在害怕自己不完美。 所以,《没有面孔的眼睛》就将深层的恐惧指向了一种极端的心态。 完美主义。 你知道追求完美有多恐怖吗? 片中,有一位四处绑架谋害美女、只为给自己女儿换脸的医生。 看看他对细节的完美有多纠结吧—— 病人脖子上有换脸的痕迹,他会要求她戴上宽项链,遮掩住手术伤痕。 这张“完美”的面具,才真的让人心里发毛啊! Sir曾经写文提到过肉毒素,许多打肉毒素的人会上瘾,第一针打完想要第二针,想要更贵的、更有效的、更持久的…… 他们就是完美主义的“瘾君子”。 比如你说,那位“整容整了400万”的美女吴晓辰,她究竟是越整越美…… 还是越整越像一个“完美的面具”? Sounds Like 2006年 观看人数:1000 一个以窃听维生的男人,发现自己拥有了越来越厉害的听力。 当他什么都能听得到之后,声音,也突然变得令人无法承受。 在故事中,男人天天聆听烦人的客服声。 客户的抱怨,下属的麻木回应,被开除者的声嘶力竭……这些就像附骨之蛆,整天追着他。 每天他都想逃离噪音,追求一种理想化的安静。 可哪儿有安静呢? 相信我们都有体验吧——忙碌一天,回到家已是精疲力尽,但声音并不会放过你。 最让《我听见……》里的男人恐惧的声音,恰恰来自他的亲人。 是老婆喋喋不休地描述她的痛苦。是儿子病重时,响起的脆弱的心跳声…… 如果他逃开了,他也就失去了人性最基础的情感需求,成为一个“听而不闻”的人。 相信Sir,那样更糟—— 不信你问问自己,当闹钟吵得你心烦意乱时,你讨厌的到底是闹钟? 还是又一个烦人的工作日? Pulse 2001年 豆瓣观看人数:1700 电影说的是互联网杀人,杀到最后,整个城市空无一人。 不少人觉得,它甚至是日本最恐怖的电影。 导演黑泽清知道,互联网的恐怖不在网本身,而在人对于网的依赖。 所以,本片没有直接制造杀人的鬼。 它的恐怖在于,人是怎么变成鬼的。 有四个阶段—— 不愿交往。 终于成为令人毛骨悚然的物种: 人和鬼魂都一样 不,在现实的网络,已经开始杀人了不是吗。 Thinner 1996年 豆瓣观看人数:3000 有位律师特胖,一直减肥都减不了。有一回他撞死了人,终于开始变瘦。但等到他对体型满意之后,变瘦也没有停止。 我们一直怕的,不都是胖? 但本片偏偏用胖来描述对瘦的恐惧。 首先我们知道,极瘦跟极胖一样,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如果我重了 我会得心脏病 如果我瘦了我就得癌症 那我死定了 是,轻松。 在故事里,男主角“轻松”就逃脱了杀人的制裁,却招来了诅咒;“轻松”变瘦,却必须瘦到死;诅咒他的巫师靠巫术“轻松”完成了正义,却招来了男主的报复,损失更重…… 瘦起来轻松,说不定是因为隐藏的疾病; 抽脂很轻松,但一不小心就反弹,更容易感染。 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最轻松的是变胖——只要不控制不运动使劲吃,轻松变胖不是梦。 而这种轻松,换来的是脂肪肝、糖尿病……或者更容易孤独? 毒饭@喵喵怪 说得一针见血。
可能就在你的手机里。 The Stuff 1982年 豆瓣观看人数:200 有人在野外发现一种尝起来像冰淇淋、好吃到上瘾的“东西”。于是,这种“东西”被开采,包装成冰淇淋的样子贩卖,迅速成为全球网红食品。 但这东西其实是一种生物,而当它进入人体后…… 这脑洞让人浑身一毛。 你可能想问,为什么要玩冰淇淋? 因为冰淇淋没错,错的肯定又是人—— 影片花了很大篇幅,去拍冰淇淋公司怎样做广告。 请乐队做一首“冰淇淋主题曲”;请一堆标致的模特在T台上一边猫步一边舔冰淇淋;请大明星代言;请电视台放洗脑广告;在建筑上放巨大的标牌…… 简直是一部《网红爆款是怎样炼成的》。 现实也一样啊…… 你看身边的奶茶店,早不再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了品牌营销大集合。 雇人排队、饥饿营销、朋友圈病毒营销、逼格营销…… 慢慢的,我们已经愿意排一个小时的队,花好几十,只为了喝一杯奶茶。 (说真的,Sir觉得味道很一般) 等等,想想电影里的这个冰淇淋怪物—— 是你吃它,还是它吃你? Soylent Green 1973年 观看人数:3000 本片假想了当年50年后的2022年,全世界耗尽了粮食,只有权贵可以吃得起食物。一般人只能吃由一间超级公司生产的绿色饼干。公司宣传说,这种饼干是黄豆做的,但真相是…… 欲望与恐惧是一对孪生。 人类对食品的恐惧,另一面就是食欲。 2008年的纪录片《食品公司》,将这种恐惧精细化地拍给你看——由出生到死亡都被精确计算和严格控制的鸡…… 穷人们挤在楼梯上睡觉,婴儿啼哭声此起彼伏; 因为温室效应,所有人都热得满脸油汗,而有钱人家里却大开空调; 只有周二可以在街上打水,排队领取饼干; 发生暴动时,政府会派铲车将屁民铲走…… 这是1972年,美国正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人人都生活在战争爆发、资源耗尽、环境恶化的恐惧中,《绿色食品》夸大了这种人民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 如今的纪录片《食品公司》,就依次揭露了美国食品公司刻意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降低成本、追求高利润的种种行为。 这些行为的结果是,平民买不起蔬菜(因为供少于求),只能吃最便宜的汉堡包。 看看 买这些蔬菜的价钱 足够我买两个汉堡了 当然有,还不少。 但我们有什么选择? 得知真相的主人公,在奄奄一息之际大声吼叫出真相,但身边的人全都充耳不闻。 他人の顔 1966年 豆瓣观看人数:3000 一个毁容的男人,认为妻子出轨抛弃了他,于是重新做了一张脸,以另一个身份勾引他的妻子…… 他的恐惧,好像并不是来源于脸? 而是一个身份。 他做的事看起来幼稚,却常见于虚拟世界。 《他人之颜》在说,我们迷恋于这些“外部标签”,可能无法自拔。 日本人当年拍这个,可能有背景原因: 1960年,日美签订了《日美新安保条约》。在条约规定下,美军可以使用日本的设施和地区。日本人当时的感受,就像换了幅新脸——额头上写着“属美国”三个字。战败的屈辱,似乎一洗而尽。 但故事的编剧隐隐意识到,日本一定搞丢了什么。 后来,片中的男人果然爱上了那张新脸。 在这张新脸的光环下,他对于勾引自己的老婆乐此不疲。看着她被新的“他”迷得七荤八素,他没有愤怒,反而感到更刺激的快感。 “自己”这个东西,究竟由什么组成? 当我们迷失于身份、面容、职位这些外部标签,那么最恐怖的事就是最后的最后,终于把“自己”搞丢。 又有一部片,从“他人”的角度再次看待“改变身份”这件事——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年 豆瓣观看人数:1400 一个医生发现小镇出现了变化,居民们的外表、记忆没有变,但都不像是原来的那个人。 这是个经典的恐怖概念: 让你本来认识的人,变成你不认识的人。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提到,50年代,在二战刚结束的余恐下,美国人拍摄了大量外星人入侵的科幻片。一切都是由外向内,外星人再新奇,也只能从外表变化上做文章。 电影上映于1956年,正是纳粹刚败、冷战开始,美国人尚未从德国的恐怖中恢复,又要面临强敌苏联。 所以《天外魔花》反其道而行之,制造了“身边的恐怖”,比天降怪物恐怖多了—— 外星人从内渗透,悄悄替换了你身边最重要的人。 被替换者有原先的记忆,却没有原来的性格特征。 讲真,这种片会看得人不敢结婚。 Cat People 1942年 豆瓣观看人数:400 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结婚了,但女人很害怕,因为当他们亲密时,她就会变成猎豹。 最近两年,我们开始把男子比作狗,小奶狗、小狼狗、老狗X…… 但西方影视中将女子同猫科类比的习惯,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了。 比如“猫女”,比如时尚圈的豹纹。 体态优美、线条感强、柔软灵活; 敏感、神秘、难以捉摸; 当你想靠近她,她跑开;当你不注意,她又悄悄逼近; 当你成为她的猎物,你会感觉很刺激,因为你拥有了她的关注和全情投入; 你也可能很悲惨,因为一旦惹她不爽,她的报复也是极致的。 《豹族》里的女主就是这样。 她爱得像豹子—— 第一次跟男主认识就带他回家;男主睡觉时,她会在一旁盯着他睡;而当男主表白时,她又回避。 看见男主跟别的女人坐一起,她就吃醋;对某个情敌有怀疑,她就展开跟踪;而当男人离开她,她就纠缠、报复,撕咬…… 说得自己有点凉凉…… 以上,就是Sir今天带来的十部冷门恐怖片。 它们都有一个浓缩的恐怖概念,能够直达人的潜意识,引发某种深藏的共鸣。 所以,别轻易说“你不怕恐怖片”。 你可以瞧不起一惊一乍的初级恐吓。什么长发披面的女鬼,便池里伸出的手,电视机探出的头,镜子中突然扭曲的脸……真正的恐怖,才不止这几招。 (即使便池、镜子和女人的长发,也都藏有人类久远的恐怖基因。) 真正的恐怖,常常伴随于时代,讲述我们的共同焦虑。 而它最恐怖的地方,就是它无解。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