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Sir依旧为它的烂尾可惜。 《谍影重重》系列。 2002年首次亮相,惊艳众人。 拳拳到肉的动作设计,突出临场感的手持摄影,不拖泥带水的高速剪辑。 从装备比拼、极限奇观的特工片中杀出一条血路。 叫好又叫座。 出道即巅峰? 不,这才只是开始。 随后的第二部、第三部,影片风格渐入佳境。 20多万网友分别打出8.6、8.6、8.8,三部曲全部杀入豆瓣TOP250。 入选《帝国》杂志评选的“50部最伟大续集”。 果然。 “事不过三”。 自从三部曲之后,情况急转直下。 2012年《谍影重重4》,主创大换血。 忠实老粉、普通影迷都不买账,愤怒地打出6.7。 2016年的第五部,原班人马回归,仍无法挽回系列的老态和颓势。 更让中国观众愤怒的是这部片上映时奉上了“特供3D”,被批为“叠影重重”,最立体的只有字幕。 唏嘘。 不止是因为它“晚节不保”。 还在于留下太多没有讲清的“前世今生”。 杰森·伯恩们是如何被训练成杀人机器? 他们在当下形势中又会引发怎样的蝴蝶效应? 烂尾之后。 还有这部新剧能救场—— 《绊脚石》 Treadstone 绊……绊脚石? 对喽。 正宗谍影范儿。 一项训练出了伯恩,由CIA秘密实施,高级机密的美国特工计划。 △ 影、剧版翻译有出入,文章以剧版为准 目标是训练出近乎超级人类的特工。 高智商,无身份,无亲人羁绊。 伯恩,唯一的记忆就是肉体,每一条肌肉都是为暴力而存在。 拥有超高的射击、爆破、驾驶和格斗技能。 出众的身体素质、观察视野、目标意识,闪电般的条件反射。 能够在极端情况下冷静思考、快速分析、做出判断。 《谍影重重》已经让我们看清了产品。 而《绊脚石》则带我们走进这座杀人武器的生产车间。 第一集,初见格局。 可以看做是《谍影重重》系列的前传+外传。 还新加入一个设定。 大概是这样的。 想想看,你自己是一个上班族、家庭教师或者农妇,人生普普通通,日子过得不咸不淡。 某天,你收到一条未知又似曾相识的信息。 突然发现自己能飞檐走壁,会耍刀弄枪,能说四国语言,身体里有大大的能量,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 去杀人。 怎么回事啊? 因为有人触发了某个指令,而你。 被“唤醒”了。 回到《谍影重重》系列的起源。 “绊脚石计划”,诞生的背景就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双方都想阻挠对方称霸世界的进程。 故事开头,1973年,东柏林。 一位强壮的白人男性(杰瑞米·艾文 饰)被监禁在潮湿的房间中。 右手,摆弄着一颗红色的橡胶球。 再仔细看。 他的表情麻木,眼神空洞。 翻手腕的动作,很机械化。 观察室中的一位苏联科学家,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实验日志。 原来这位白人男性是位美国特工,9个月前执行任务时被捕。 但他不是囚犯,而是“实验对象”。 △ 字幕来源:天天字幕组 什么样的实验? 目前已知的参数: 实验对象52小时未眠。 已被鸡尾酒掺入的100克裸头草碱,20毫克氯丙嗪,以及85微克的迷幻剂控制住。 紧接着,实验进入交互阶段。 一位苏联美女特工,对着实验对象耳语低吟。 曲调你一定不陌生。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先别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来。 残酷的一幕随之发生。 听到歌曲的美国特工,记忆和暴戾同时被唤醒。 在越战的幻觉中,他开枪杀死了自己的战友。 实验至此告一段落。 苏联科学家再次对美国特工注射药物。 把他的实验对象,形容为“蝉”。 它们钻入地表下,耐心地等待,等上许多年。然后从长眠中醒来,最终死去。 但在死之前,它们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开场仅5分钟,信息密度不小。 苏联科学家口中的这个“蝉计划”,显然就是“绊脚石计划”的前身。 通过药物注射,对特工进行身体强化和精神控制。 蹊跷的地方在于: 这苏联政府用来削弱美国的武器,后来为什么被美国中情局所用? “绊脚石计划”的起源,远比想象中要复杂。 它波及的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为什么一个朝鲜将军 如此正大光明地谈论“绊脚石” 时间切回现代。 某个恐怖活动,正在秘密酝酿中。 一枚被认为无法使用的前苏联核弹,突然在黑市上流通。 朝鲜的一个组织已经筹备好资金。 准备购买核弹的发射密码。 卖家是俄罗斯人。 CIA当务之急,要在朝鲜组织之前拿到发射密码。 “绊脚石计划”紧急启动。 一位潜伏在朝鲜平壤的女特工(韩孝周 饰)。 一位休眠在阿拉斯加的男特工(布莱恩·J·史密斯 饰)。 被依次唤醒。 从两人的表情不难发现。 他们对于自己的杀手身份毫不知情。 一些从未有记忆的技能,在无意识中显露出来。 比如,英语水平突然过了六级。 再比如,格斗技能突然达到黑带。 困惑快速在脑海中蔓延。 我到底是谁? 尽管困惑。 依然在一股神秘精神力量的驱使下。 义无反顾地痛下杀手。 故事至此,也终于解释了《谍影重重》的片名—— “伯恩的身份”。 特工们一边杀人,一边的内心活动是: “艹!我的身份到底是个啥?” 能看出来,剧集在很多地方都试图延续电影中已被验证有效的风格。 硬核肉搏的动作戏。 干净利落,一招制敌。 没有浮夸的奇观场景,不玩花里胡哨的高科技装备。 而是因地制宜,用头脑解决问题。 一段剧中情节,来检验一下你有没有特工级别的应变能力。 你躲入一间停尸房,那里躺着你曾经的战友。 身后,是全副武装的追兵。 窗外,是足以致命的高度。 一个绝对的底线是: 就算死,也不能被敌人抓住。 怎么办? 来看剧中的特工如何脱困。 当追兵赶到,未发现目标。 望向窗外,看到有人摔在地上。 特工最后还是选择跳楼? 别想当然。 当追兵奔下楼去检查情况。 停尸房中的一具尸体,“诈尸”了。 没错。 特工将自己的衣服套在自己死去的战友身上,扔下楼去。 制造坠楼的假象。 然后自己伪装成尸体,躲开追捕。 某种程度,这段情节比《谍影重重》中杰森·伯恩扒在墙边躲过追兵视线,还高明一些。 马特·达蒙饰演的伯恩,原是这个系列的灵魂人物。 剧集的“伯恩们”,迎合当下某种观影趣味,引入亚裔、非洲裔,下了盘大棋。 但,不得不承认。 身份的多样性,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目前看,《绊脚石》与电影系列还差点什么。 一处很有意思的对比。 《绊脚石》第一集和《谍影重重》第一部,都在首尾完成了一个细节上的呼应。 先说《绊脚石》。 开头的一场打斗中。 美国特工夺去苏联特工的匕首,形成攻守转换。 电光火石之间,苏联特工的小拇指被砍断。 再来到结尾的一幕。 一对年迈的俄罗斯夫妻。 听力不好的老头因为买了助听器,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原来自家的仓库,藏着一枚巨大的核弹。 老太婆随后赶来,一镰刀劈死了老伴。 一个自上而下的镜头。 我们发现老太婆的小拇指,断了一截。 两条跨越数十年的时间线,在这一刻实现联结。 再说说《谍影重重》。 电影开端,失忆的杰森·伯恩在瑞士银行的保险箱中发现自己的多重身份。 里面有各国的护照、货币,以及一把手枪。 不明所以的伯恩,留下了手枪,把钱和护照都装进了一个红色袋子中。 后来伯恩遇见了陌生女人玛丽。 两人一起经历出生入死。 但为了玛丽的安全,伯恩要求她离开,将装满钱的红袋子交给她。 来到电影结尾。 伯恩和玛丽再次相遇。 很多影迷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红色布袋再次出现。 挂在玛丽的房子里,上面插满了鲜花。 它是爱情,也可以是重生。 可以说,剧、影版的细节呼应都称得上巧妙。 但高下立判。 前者,指向剧情。 通过信息的重复与变调,构成反转。 后者,指向剧情以外的东西。 是在讲人性,涤荡出更绵延的情感。 而这些,《绊脚石》也能抓住吗? 动作戏上一点不输阵的剧版,还有待更多检验。 《谍影重重》让我们回味的,是在动作戏上树立了极简爽利的审美标准。 还有它杀戮中的震颤,冰冷中的动情。 在故事内核上却开辟出一条坚定的情感路径,直抵“存在”命题。 这,也是始终悬在《绊脚石》顶上的参照线—— 越过了。 它是神剧。 越不过。 那它还是老老实实当一部爽剧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