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 谁都想到。 但谁也想不到,它爆成这样。 一个超级坏蛋,“劫走”了第76届威尼斯影展的小金狮。 这是史上第一部拿到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名誉的超英电影。 豆瓣9.4。 首页热评前十位都是五星。 这是DC的胜利,《小丑》的胜利,也是一个人的胜利。 曾经,小丑几乎就是希斯·莱杰。 今天,大门上又添一把金灿灿、让人眩晕的锁,上面刻着名字: 杰昆·菲尼克斯。 谁敢演?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影视圈有一个不成规矩的规矩成型数年: 敢演小丑的男演员,必须活儿好。 在杰昆之前,除了早逝的希斯·莱杰,还有两个“小丑”扮演者手里都握着小金人。 他们是:杰克·尼克尔森和杰瑞德·莱托。 △ 希斯·莱杰之《黑暗骑士》、杰克·尼克尔森之《蝙蝠侠》(1989年版)、杰瑞德·莱托《自杀小队》 三人中,希斯·莱杰给了小丑真正独立的生命。 为了塑造这个角色,莱杰把自己锁在汽车旅馆房间43天,借鉴了库布里克《发条橙》主角Alex身上fxxk一切的杀戮邪性。 他与小丑的贴合是全方位的。 一个例子。 《黑暗骑士》中小丑经常舔唇,这并非事先设置。 只不过希斯·莱杰演戏的时候觉得嘴干,于是习惯性地舔嘴唇来保持湿润。 种种差阳错的细节,构成了角色独一无二的质感,再加上演员的不幸早逝,为小丑角色平添传奇。 希斯·莱杰即小丑。 这是公认的。 但。 这句话对其他两个“奥斯卡版本”多少也不公平。 杰克·尼克尔森版,在匪气与喜感之间游刃有余,莱托版创造性的赋予了小丑雌雄莫辨的闷骚气,同样是顶级表演。 理论上,越是高手,(出手)越要谨慎。 一个传言。 在杰昆接棒之前,据说导演还考虑过一个奥斯卡影帝。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这样的杂音有渊源: 杰昆的哥哥瑞凡·菲尼克斯,上个世纪好莱坞90年代的人气王,因为吸毒意外去世,很多原本该他出演的角色,就落在相貌气质相似的小李子身上。 ——不过,小李子的发言人否定了这一说法。 但这也再次验证了这个角色的难度。 演小丑,门槛在哪? 起码奥斯卡或与之持平的段位吧。 谁敢演? 微表情大师 杰昆·菲尼克斯似乎成为唯一选择。 《小丑》导演托德·菲利普称,在写《小丑》剧本的时,一次,看到杰昆的照片。 从此不作他人之选。 必须是他。 与其他超英电影的高调不同,直到《小丑》的定妆照出来后,托德也就只发了一张照片。 但他为“小丑”配了一个新名字: 亚瑟。 这是历届小丑都没有用过的名字。 也是与DC动漫宇宙脱离的,另一个小丑的故事。 看这张定妆照,你就明白,导演为什么认定杰昆。 一大一小的眼睛,和微微歪着的头,再加微卷的头发,因为过度减肥而显示出来的病态。 一眼望去,就知道这是一个濒临崩溃的人。 当然,精神气质的神似,还是需要具体的表达,才能传递给观众,引起共鸣。 谁也不能否认杰昆是个一流演员。 《知乎》上有人这样期待: 不需要台词,不需要表演,只是一个微表情就足够了。 对。 他的“独门绝杀”,就是已臻化境的微表情。 以他问鼎威尼斯影帝的《大师》为例。 人如片名,这是杰昆微表情神功一次大爆发。 二战结束后,弗雷迪(杰昆·菲尼克斯饰)回到美国,作为战后的幸存军人,他的心理也受到了不少创伤。 开头短短几分钟,弗雷迪不安的情绪就溢出屏幕。 杰昆为这个主角设定一个招牌表情。 咧着一边的嘴唇说话,五官不能协调,仿佛是一个偏瘫患者。 这泄露了人物极度混乱、焦虑的状态。 与之匹配的,还有不动神色的肢体语言。 一群士兵在沙滩上用沙子堆出裸女时,他的姿势是弯着腰,插着手在旁看。 疲态下的苟活,一下就显现出来。 更绝还在后头。 如果是在有一定时长的特写、近景镜头呢? 演员必须不断“喂招”,才能让观众始终聚焦在人物和剧情上,不至于被沉闷压垮。 这一场戏,弗雷迪接受神学教授的心理治疗。 短短几分钟的对话里,杰昆就已经用自己的表情做出了内疚、愤怒、懊悔,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 Sir粗略数了一次,至少四种情绪。 皱眉,抬眉,瞪眼。 至少三种微表情。 微妙到连说话时咧开的嘴角幅度都不同。 有些演员表演,招数多,但没有揣摩角色动因,毫无道理,最终导向的结果干扰观众入戏,是为花招。 而杰昆的招数,是建立在他与角色之间连呼吸频率都保持一致,更勿论有些角色简直就是与他在灵魂层面的呼应。 比如弗雷迪。 比如小丑。 小丑,在西方戏剧里,最常见,最经典的表情就是“笑”。 杰昆在塑造角色的第一步,就是想,如何让亚瑟笑得与众不同。 那种张着大嘴的笑,是没心没肺的癫狂,是不屑一顾的虚无,是为了将小丑塑造成一个从人类社会中异化出来的疯子。 但在杰昆这里,笑,第一次有了痛感。 杰昆认为,小丑的笑声是因为痛苦而发的。 小丑并非没有感受。 只是他的感受无人在乎。 所以,正常人的愤怒、呐喊,在“小丑”的特定身份中,只能转化为笑。 亚瑟的妈妈常常对他说的一句话:Put on a happy face. 所以,亚瑟在遇到所有问题的时候。 他只能笑。 这种病态的笑,并不好练。
还是给他啃下来了。 这是开头逗孩子,被孩子母亲训斥时,报以歉意的笑; 这是望着心爱的姑娘时,温柔、深情的笑; 这是照料母亲时,开心的笑; 这是看到自己上电视后,露出满意的笑; 这是与小丑的身份合二为一之后,报复社会后癫狂的笑; 还有各种职业假笑,皮笑肉不笑。 笑,本来是自然而然的五官表情。 源头是对幸福的向往。 但在杰昆这,却在人性苦海里与伤痛病疾叠加,再生。 笑成为一个从心尖拔出来的,热腾腾的“武器”。 所谓四两拨千斤,一个有生命有情绪的微表情找准了,就像针有了针眼,剧情、人物性格全部都能穿针引线,由点及面。 “所有的事情都好笑,直到它发生在你身上……” 这句对喜剧表演者命运的诅咒,成为了杰昆版“小丑”的要义。 哦,哥哥 Sir不止说过一次。 痛苦或恐惧,都是演员值得珍视的感受。 漠视它,逃避它甚至否定它,最终都会让自己的角色被抽离灵魂,也失去了被缪斯亲吻的可能。 杰昆之所以能够在微表情中鸟飞鱼跃,就因为他有着非同一般人能承受的过去。 某种程度,他无需刻意演一个病人,他只需要把自己生病的一面展示出来就好。 你应该对他的悲剧有所耳闻。 杰昆·菲尼克斯8岁就跟着哥哥客串电视剧。 他们的父母是“在路上”结缘的嬉皮士,婚后加入邪教组织,在环游南美的过程中生孩子。 Phoenix是他们回到美国洛杉矶之后改的姓,取的就是“凤凰涅槃”之意。 可以说,菲尼克斯兄弟从小就感受到了反常而癫狂的“艺术教育”。 哥哥瑞凡在21岁,凭借与好基友基努·里维斯出演的《我自己的爱达荷》拿下威尼斯电影节影帝(这哥俩与水城渊源已久)。 谁知道。 两年后,瑞凡因为滥用药品在约翰尼·戴普开的酒吧里愕然离世。 从此,杰昆被推向台前。 媒体一次次地发问,哥哥与他人生之间的关系,让他回忆哥哥在世的情形和自己的心情。 杰昆公开说过很多次,不想再谈了。 他一直重复一句话: 我永远不可能理解这样的失去,我只能慢慢接受他已经离开的事实。 但追问依然不眠不休。 这彻底引爆了杰昆身上的不安全感。 他决定用混乱回应混乱,用疯狂抵抗疯狂。 26岁的杰昆,就凭《角斗士》第一次提名奥斯卡,但36岁那年,他说要退出电影圈,玩说唱。 他的“谢幕作”,是一部让人惊掉下巴的纪录片。 《我仍在这里》。 在这部片中,杰昆有意混淆了电影和现实,将他对好莱坞(名利)的厌倦,无保留地掺杂其中。 杰昆成功饰演一个“脱离了影视圈而一事无成”的自己。 开头就单刀直入: 我真的不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看待我的 恨也好,爱也好,只要不误解我就行 在一次排练之后,杰昆当着许多媒体的面,宣布: 我要退休了。 全国都炸了。 他接下来想做的事情更是匪夷所思。 去做说唱。 他为了摆脱自己哥哥的阴影,彻底远离电影圈。 是的,二十年过去了,瑞凡·菲尼克斯还在被提起,像极一个寸步不离的幽灵。 纪录片《我仍在这里》也是杰昆·菲尼克斯的反叛宣言。 片中,他首先打破的就是:菲尼克斯家族被公众宠溺,欺骗性的乖巧颜值。 他纵欲,酗酒,越来越臃肿的身材,和一头乱发和胡子,以及终年不摘的墨镜。 这一切,都在告诉周围注视他的人,我现在是一片混乱。 然后,他喊着要做歌手,录制好第一张唱片,开始首演。 歌词一般,唱功也并不好,又因为喝得太多,一屁股从舞台上摔了下来。 这一摔,将杰昆的说唱事业彻底推向谷底。 在电视节目莱特曼秀上更让公众对他的忍耐度达到极限。 上节目时,他一副坐立难安的表情,和不停挠着自己胡子的样子。 丢人至极。 甚至,他还将嘴里的口香糖黏在了桌子底下。 这个梗从此在好莱坞里流传开来。 所有的明星都以嘲笑杰昆的胡子、口香糖成为最流行的笑话。 看着这个曾经一流的演员,过着二流的生活,唱着三流的rap。 全国都在唱衰他。 连他的铁粉都怒了。 但。 就在许多人热衷于看杰昆一路下坡时,杰昆似乎获得了平静。 纪录片的最后,他凝视着电脑屏幕上的评语,仿佛是看着一场社会试验。 “杰昆”应该是什么样? 观众眼中的“杰昆”要做成什么样,才能配得上自己的名字? 这一刻,杰昆一如那个扯着自己嘴笑的小丑。 他撕碎了众人面前的“杰昆”,也扯掉与哥哥的刻板关系。 一如开头他要控诉的: 我存在的意义不是解读别人的话 也一如《小丑》那句经典台词:
他的这一场闹剧,就像是小丑向众人的娱乐,也像是小丑,向众人的复仇。 是谁,不重要。 杰昆,还是小丑,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杰昆从他承受的来自世界的掌声和口水中,倒映出这个世界的虚伪本质。 “所有的事情都好笑,直到它发生在你身上……” 这句对喜剧表演者命运的诅咒,成为了“小丑”杰昆人生的注脚。 我仍在这里 纪录片毫不掩饰他fXXk up的人生。 但在所有人都信以为真的时候,他说,这只是与世界开的一个小玩笑。 息影四年,杰昆尝尽人间冷暖,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杰昆在最黑暗的时刻里,直面惨烈,并与之和解。 那思念,除了那部展示狗屎自己的纪录片之外,他素食、旅游、早上和晚上都花时间冥想,以及,做起了瑜伽。 “我以前认为它挺无聊的。” 2014年,在接受《花花公子》采访时,他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这样说的:
终于,凝视过深渊最深处,杰昆心头一紧,意识到他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在乎。 他开始学会专注,学会平静,也学会活得更久。 2012年,杰昆复出。 出演《大师》,获威尼斯影帝,奥斯卡提名。 他嘲弄了所有人,不论粉丝,还是臭骂他的,兜兜转转一圈之后,扣题片名: 我仍在这里。 “一旦他们觉得我是怎么样的人,我就想跟他们谈谈”。 杰昆收起了那些过于愤怒的棱角,开始与每一个导演携手,呈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 《大师》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说。 杰昆就是一个“接盘侠”。 无论你把飞盘扔到悬崖,雪山,还是大海中,他都能接到飞盘并把它带回来,甚至还能温柔地靠在你的手掌上,让你感到很暖和,这应该是最好的回报了吧? 他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演员。 《小丑》导演托德评价他: 作为一个演员是不是走得太极端了?不会,他是一个职业演员。 当然,关于“拒绝被定义”这点,杰昆一如既往地坚持。 为“小丑”持续的减重,让他变得格外的虚弱。 在一次拍摄中,在巷子里踢东西,结果摔了一跤。 媒体习惯性地报予掌声。 他一点不领情。
纵然温柔了,但杰昆恐怕这一辈子,都无法媚俗或媚雅。 2019年了,他依然像个“小丑”。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与角色违和—— 电影里的小丑从未感受到真正的温情脉脉,而杰昆则收获了一枚与他同样酷的女“小丑”。 未婚妻鲁妮·玛拉(代表作《龙纹身的女孩》)。 《小丑》威尼斯首映礼,两人寸步不离,看完电影还迅速地交换眼神和微笑。 也只有这个时候—— 我们才看到这头黑色,不驯服的羔羊也有温顺的低俯。 我们才突然明白他一直孤独的意义。 孤独不是空洞,不是拒绝,更不是怪异。 孤独只是一个人静默在立于天地,坚持自己的独特。 别怕孤独。 你终会等到你的同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