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童年idol。 你可能会快使用双节棍,也可能在胸部口比划一个郭富城。 但有个idol,被我们忘记好久了。 曾经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等待他的新作。 虽然不会唱跳,颜值普通,但靠一双神奇的手足以圈粉。 他有三样宝—— 废纸板、旧报纸、白乳胶。 没错,他就是尼尔叔叔(尼尔·布坎南)。 一个名字缩写都是NB的男人。 请自行脑补神龙俱乐部主题曲。 搬好你的小板凳。 下面让主持人登场—— 《艺术创想》 Art Attack 豆瓣9.7分,前后两季90集,一火就是18年。 小时候最羡慕他的是两点: 一是那双无所不能的巧手。 二是“妈见打”的白乳胶用量。 以至于曾经最大的人生梦想就是,能够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白乳胶。白乳胶之于尼尔大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注入灵魂”。 小时候还不懂何为艺术的我们,已经通过《艺术创想》,完成了第一次触电的启蒙。 看似简单。 实则你一次也没做成过。 实则包含了太多令人叹服的门道。 小时候看了《艺术创想》,最容易产生的就是一种“我会了,我会了”的错觉。 一双手,可以在日常之中造出一个小宇宙。 长大了重看《艺术创想》,你会更清晰地发觉,这是儿童节目,但还真不是一档哄小孩子的节目。 相反,它可看度极高,即使是成年人来看也不会觉得弱智无聊。 一期节目二三十分钟,干货满满。 尼尔叔叔总像打仗一样从头做到尾。 或利用镜子,或双手齐下。 两三种小手工。 当然还有他最出名的大型“拼盘”。 长大后去了美术馆才只知道,这叫艺术装置啊。 废布和旧纸能能组合成篝火和烟花。 一罐沙子,能倒出一个弹吉他的人。 那时我们哪里知道。 我们缺的是布、纸和沙子吗?我们缺的是心灵手巧啊。 又比如,他介绍的这种水彩画技巧。 先把颜料加很多的水,画出地平线的感觉。再用纸巾吸去多余的颜料,抹出太阳和反射光。 最后用浓度逐步增加的颜料依次画上背景的云层、近景和细节。 Sir有板有眼地听着记着,技巧十分实用。 但就是不能理解,怎么在他的手下,画面就能从这样: 变成了这样: ……好吧,再次看了一眼看自己这双手,确认它们不适合画画,只适合在双11剁掉。 又比如,这棵“吹出来的树”。 用吸管吸取颜料,在卡纸上吹开。 听起来,简单吧? 看看人家的效果。 ……得,我不止缺手,我还缺嘴。 大型艺术创想,更是尼尔叔叔的大型炫技环节。 又名,“不看到最后永远猜不出来做的是什么”。 每一期,尼尔叔叔都会从摄影棚走向户外,用各种乱七八糟的物品,堆出一个航拍才能看全的大型图案。 作为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他除巧手外,也有一身戏瘾。 记忆中有一集,他走进一家游泳更衣室,就要宽衣解带。 幸好他及时发现了摄像头,露出了一种娇羞,又计上心头的表情。 走向储物柜,他就拿起门帘、泳帽、泳镜、手套…… 近景看,杂乱无章。 远景里,画面逐渐显露端倪。 优化了一万个细节后,尼尔叔叔得意地向天空摆出他标志性的动作—— 宣告,又一幅大型艺术创想成型了。 就地取材。 但表现的,却是心中向往。 你看,虽然我们没学会他的技巧,却已经潜移默化地了解了—— 艺术不就是,让人在庸常的生活中,触摸到多一点的“不可能”吗。 最近听到《奇葩说》里救画还是救猫的辩论,李诞说,比起“远处的哭声”,他更愿意救眼前给自己温暖的小东西。 这当然是一种态度和倾向。 但Sir想说,《蒙娜丽莎》就只是“远方的哭声”吗? 不,她也可以离你很近,也可以给你温暖。 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像尼尔叔叔一样。 这就是《艺术创想》给我们的启蒙—— 艺术并非高高在上,不是精英的专利。 艺术与你有关。 重要的,不是去拥有某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收藏,而是当你拥有了艺术的感受力。 你就学会了一项对平凡生活的魔法—— 哦,世界还能变得这么神奇。 深入浅出。 才是《艺术创想》走红18年的原因。 无论尼尔的技巧多么娴熟,构思多么复杂,他表现出来的,永远贴近你的兴趣。 他有一句常说的话: 不是只有伟大的艺术家 才能做出好作品的 比起炫技、追求高难度,他更多时候,强调“简单”。 有铅笔画 不用太仔细 画错了也没关系 不用很复杂 简简单单就可以了 总是热情地招呼大家:“你也来试试看吧。” 尼尔叔叔总是事先准备若干个半成品和成品,来表现手工的制作过程,因为—— 在节目中我的时间 总是不够用 活像一个担心知识点讲不完、讲不清楚的老师。 一张长桌像一条流水线,推来送往着各个工序里手工的状态,给小观众们最直观的感知。 单单做一个饼干盒模型房子。 半成品x1。 半成品x2。 虽然你也不知道,半成品要怎么来…… 但其实尼尔想传达的是:比起重复,艺术的乐趣在于创想。 不要停止你的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 节目里有一个会说话的石膏头像——头人。 据说是很多小孩的童年阴影,长得可怕了些,但却承担着“课代表”的职责。 只要他一出现,你就知道,是时候拿出笔记本抄重点了。 虽然他说的话,你一句没记下来。 艺术的来源,并不晦涩,就在身边。 鞋盒在普通人眼里只是一个鞋盒。 但在有心人眼里,它可以变成一个收纳柜。 薯片筒只能扔掉? 它也可以做公仔储钱罐呀。手笨的Sir没做成储钱罐,倒是真的做了一个望远镜。 还有,生面团做的挂饰。 又是一个妈见打的手工作品,小时候也没有想过发霉的问题。 但尼尔叔叔好像比较知道这个的危险性。 所以特别提醒你: 用擀面杖之前 一定要征求大人的同意 (……不然他们马上也要用擀面杖了) 哪怕收纳柜、储钱罐、挂饰你一样都没做出来过,《艺术创想》也并不虚妄。 因为传授繁复的创作过程非它本意。 尼尔叔叔只是想给你带来,简单的快乐。 现在人们很喜欢问一个问题,艺术有什么用? 但小时候看《艺术创想》的时候,我们从没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尼尔叔叔教我们做了很多有用东西。 信件收纳、石头镇纸、灯罩、可拉动的生日贺卡…… 但也有更多看似“无用”的创作。 从大型创想图案。 到莫名其妙的面具和木乃伊玩偶。 甚至自制王座、室内高尔夫。 什么家庭啊,可以负担起打高尔夫,又是什么身份才能坐上金灿灿的王座? 不重要。尼尔叔叔对于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小孩,重要的不是真的给予了什么,而是陪伴—— 无论地位、财富如何。 只要想,就去做,不要太早承认这个无趣的世界。 恰恰是这些看似“无用”的创作,反而给人新奇和美的感受与感动。 创造它们的过程,更让我们发掘想象力,获得成就感。 这是“有用”之上的,“无用之用”。 这些既是艺术,更组成了生活中无比珍贵的家当。 这些家当也许是有形的物件。但附着在其上的是无形的爱与依恋。 我们正通过这些“家当”,书写着一封封寄给生活的情书。 火了18年的《艺术创想》停播了,尼尔叔叔老了,当年的粉丝也长大了。 △ 两年前,尼尔来到中国,更像是“尼尔爷爷”了。 但幸好,总还是有人愿意用双手,向生活发出告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