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有一部叫《少年说》的国产综艺突然火了。 这个节目,是让小学生和初中生到天台上喊出自己的心声,它的形式很像日本综艺《校园疯神榜》。 这其中是否涉及抄袭还没有定论,但中国少年的烦恼,却也真实地从节目里暴露出来了。 “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努力?” 在中国,很奇怪却很真实的是,成绩成为定义亲子关系的重要一环。《少年说》里孩子的心声大多围绕着学业展开,这些告白也勾起了人们的童年噩梦。 台湾最近新出的一部电视剧,同样聚焦国人的亲子教育问题,而它对于观众来说,堪称一出恐怖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部剧的导演,是创作过《下一站,幸福》《滚石爱情故事》等经典台剧的陈慧翎。她在传统家庭伦理剧的基础上,为剧集注入了微科幻的元素,用超现实的情节,构建出一个个极端的故事,从而投射出对于亲子关系的思考。 所以很多人也把它看做台湾版的《黑镜》,豆瓣上也有8.1分,在国剧中算是比较高的评分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最大的恐怖,源自故事的真实。尽管被赋予了科幻元素,但剧集贴近现实的母题和细节,让每个人都多少能从其中看到到似曾相识的成长片段。 于是,儿子被母亲困在了星期三,直到他主动承认假造成绩单的错误才能结束循环的命运。 儿子在一段恋爱被遥控器抹去后,选择了自杀。然而神奇的遥控器,却让时间倒流,将他一次次从死亡中拉了回来,继续承受母爱的重量。 “为你好”这三个字,在每个人的家庭中都不曾缺席。但在这背后承载的母爱,却足以令人窒息。 每个家族中,似乎有运行着“母凭子贵”的潜规则。剧中的小圆妈一直处于家族的底层,被丈夫家暴出轨,被嫂子占尽便宜,她把所有的原因,归结到儿子身上。 剧中家庭聚会,长辈们比较孩子们的成就的一幕,简直就是原封不动刻印了生活啊! 在小圆妈这里,她想让儿子考个名校,好让她在家族里扬眉吐气,让丈夫回心转意。于是她每天求神拜佛,对儿子体罚辱骂,无所不用其极。 和《黑镜》一样,故事在反转后,“顺利”地走向了失控,平行世界的理论没有帮助国衍考进好学校,反而让他走向了崩溃。 母亲说,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有考虑过我吗?父亲说,学历是最重要的。在不容置疑的观念输出中,儿子也因为饱受这些观念的折磨,最终也被逼向了极端。 而这其实,就是他按照父母的期待和意旨所塑造的极端版本的自己。 每个母亲,无论有意无意,似乎都坚信着“孩子属于我”的认知。占有欲,恐怕是每段亲情中无法绕过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却是亲情关系中最难以掌握的,一旦越界,就会让孩子丧失了成为自己的机会和能力。 导演陈慧翎在讲述这部剧集的创作初衷时说: “没有人去呵护孩子的心理,他们恐惧什么,渴望什么?婴儿饿了可以哭闹,但孩子长大后渴求爱,他却不能哭不能叫。” 有的人会说《你的孩子》里的故事,放大了亲情中潜在的危机。可剧集原著的创作者吴晓乐曾谈到,她在很多回馈里听到读者回忆:“我的妈妈更恐怖。” 《妈妈的遥控器》里,儿子长大后在琐碎中延续了母亲的日常习惯。他强迫症一样地擦去桌子上的污渍,把餐具摆放整齐。而身旁的母亲,也正做出同样的动作。 而父母对孩子有意无意的伤害,也像这些微小的习惯一样,是永久性的。 吴晓乐在采访里提到,她的朋友曾对她说:”你知道有多少小孩在苦苦等待父母的一个道歉吗?只要有那个道歉,小孩就有办法被释放了,可以走出童年的痛苦了。“ 剧集在宣传时,让剧中几位饰演孩子的演员,拍摄了一段宣传片,在视频里他们面对镜头念出了这首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力量,也许无法改变人们既定的观念,但它的存在,却也能给人带来一些反思和行动—— 或许是时候给孩子自由了,或许是时候同父母和解了,又或许是时候一起直面各自的过去了… 无论如何,希望未来所有孩子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希望他们能够以独立完整的个体被看待,不再成为任何人的附属。 本文系【电影通缉令】独家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