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豆瓣7.8。 第二天,豆瓣7.9。 第三天,豆瓣8.0。 热搜上了。 后台疯了。 还有什么能阻止它? 依Sir看,只有更新速度了—— 《庆余年》 不是Sir不想聊,而是实在更新太慢…… 一周六集。 如今第三周,Sir充会员才看到17集。 但。 这种慢,不是谁都敢。 尤其在这个越来越快,越来越难抓住观众耐心的时代。 它有慢的底气。 开播前,就万众期待。 去年8月,首款预告圈粉无数,豆瓣“想看”数当即飙到2.3万。 剧本双重保障。 原著,同名小说《庆余年》,网络文学经典IP之一。 豆瓣全系列8分+,被誉为作者猫腻最好的作品,据说还在许多商界大佬中广为流传。 再配上专业的影视化改编。 编剧王倦,业内好手。 多部作品在8分以上,比如今年的《大宋少年志》(8.2),最近几年更是堪称高质量剧集的保障。 最后,就看演员了。 预告一个镜头足矣—— 陈道明,吴刚。 一个表情深邃,一个眼神沉稳。 老戏骨加持,怎么看都稳了? 呵。 Sir可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什么烂剧世面没见过。 近年,满足以上条件,但依然扑街的剧集,绝不在少数。 尤其《庆余年》还踩中一个雷区。 ——“男频”。 热血、谋略、动作,男性向IP。 严肃了,容易说教;轻松了,又显幼稚。 当下优秀的男频剧集,实在太少。 《庆余年》愣是杀出一条血路—— 三天冲入国产8分档,至今7万人打分,分数一点没降。 凭什么? 相关剧评市面上已经不少,Sir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说。 也是Sir认为《庆余年》做得最好的一点。 ——人物塑造。 这塑造过程,是编剧与导演在背后付出的匠心。 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 《庆余年》开门见山。 上来就借主角之口,点明剧集最大卖点: 现代思想,古代制度。 怎么碰撞? 看故事都知道了—— 古代背景,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婴儿出生了。 开篇即被追杀。 身世不简单。 婴儿范闲的生母被杀,他作为私生子,出生就牵扯到京都多方权贵。 但偏偏,这婴儿又不是省油的灯。 天赋异禀,骨骼惊奇。 最重要:他带着现代人的思维。 凭空拥有二十几年现代人经历的私生子,在古代翻江倒海,完成一次对抗世界的逆袭? 听着就带劲。 但问题来了: 这剧情不是跟原著完全一样?哪来惊喜? 的确。 《庆余年》的剧情大部分都跟着原著,一板一眼地发展。 但Sir想说的是: 尊重原著,和照搬原著,大有不同。 剧情,只是剧集的一部分。 铺垫,才是改编最出彩的工序。 《庆余年》展示完带劲的设定后,没有趁热打铁。 反而按下不表。 静下心,慢慢搭建每一个角色。 有些角色,只一两个镜头,印象深刻。 比如庆帝。 帝王专业户,陈道明饰演。 出场,没有传统帝王的浩大排场。 把镜头缩在一角,“窥视”他深夜批阅奏章。 但仔细看—— 背景的华金摆饰,檀香热茶,红白配色的睡袍,雍容懒散。 一个画面,准确抓住帝王之气:不怒自威。 再比如,鉴查院院长陈萍萍(吴刚 饰)。 作为直接听令于庆帝的鉴查院老大,他是京都内实权最大的势力之一。 出场,却用一个俯视镜头。 低调,沉稳。 不过,吴刚的表演,还是死死守住了角色的气场。 台词少,眼神始终飘忽,绵里藏针。 但以上,都还是匆匆掠过。 大人物自带气场和角色光环,塑造好不难。 《庆余年》可贵就在,让每一个小人物“活”起来。 方法很多。 Sir就举三个例子,讲三个人物。 第一个,台词。 《庆余年》开播后,第一个上热搜的角色不是男主,不是女主。 偏偏是个配角。 范闲同父异母的弟弟,范思辙(郭麒麟 饰)。 原著中范思辙是个嚣张跋扈的熊孩子,被范闲教训过后,逐渐淡出故事。 但剧中,他却成了最受欢迎的角色。 一半功劳,要归喜剧天赋满分的郭麒麟。 节奏好,气质准,举手投足都能诞生表情包: 另一半功劳,则要归功于台词。 喜剧人物,台词是根基。 仅耍嘴皮,抖包袱,那是三流喜剧。 一流喜剧,在一个字:藏。 郭麒麟的台词设计,藏得极好。 人物特点,有且只有一个:爱钱。 上来,他只是个贪财的败家子。 这边他娘忙着提防范闲回来争家产,那边他却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 爱好:推牌九,占便宜,和伸手要钱。 真是败家子吗? 编剧用一个“钱”字,彻底打开了范思辙这个人物的任督二脉。 钱,是他的隐藏技能。 街上随便看一眼,他就能立刻想出一门生意。 甚至,瞬间算好成本、利润、销售、分成、日后扩张等所有步骤。 范闲听了都一脸惊讶——商业鬼才啊! 原来我们都被骗了。 范思辙并非贪财,而是希望继承父亲(财务大臣)的业务能力,得到肯定。 不仅如此。 钱,还是他的隐藏笑点。 怂,贱,单纯,都是他身上可爱的特质。 但至今为止,Sir最爆笑的瞬间,还是关于钱。 街上偶遇淑女,范思辙色心起。 怂恿之下,鼓起勇气上前搭讪。 可偏偏这姑娘又是京都守备之女,功夫了得。 结果怎样? 还能怎样——傻小子遇上红衣烈女,都等着看笑话。 但范思辙可不是常人。 整理好仪容,潇洒上前。 小眼神一转。 开口邀约。 Sir笑喷—— 这位姑娘,暂且留步 可否与小生…… 共推牌九啊~ 一句“共推牌九”,稳坐2019国产搭讪界金句榜首。 弹幕瞬间被笑声淹没—— 仅范思辙身上,我们看到了好包袱: 钩子埋得隐秘,笑点抖得自然,角色更加讨喜。 也同时看到了立体的人物: 特质明确,但并不缺少作为“人”的复杂性与双面性。 同理用台词塑造的,还有各位喜剧担当。 如王启年(田雨 饰),如郭宝坤(贾景晖 饰)…… 非喜剧人物呢? 又一个热搜范例—— 滕梓荆(王阳 饰)。 只有11集戏份,但他的离去却引起剧迷轩然大波。 这样的魔力从哪来? 关键词:物件。 滕梓荆乃一介武夫,背负悲惨身世,变身冷血杀手。 沉默寡言,生性孤僻。 台词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于是编剧在塑造他的过程中,突出了两个物件: 酒和剑。 你会说,这不是江湖中人标配吗,有什么特别? 特别就在于,反其道而行。 两样物件,分别对应的是江湖中人最奢侈的两种情感: 友情,亲情。 先说酒。 作为鉴查院杀手,他要随时保持冷静,平时并不沾酒。 第一次,是与范闲对饮。 背景,他求范闲做一件事,而范闲开出的条件,不求任何回报。 但,要说出自己悲惨身世的由来。 说到动情之处,他止不住悲伤。 酒,停了。 泪,流了。 但此时,他仍不敢尽信范闲。 只不过是走投无路,只好顺从。 看他们喝酒的姿势: 范闲主动干杯,滕梓荆单手接酒。 而到最后,他看出范闲真心想帮他,且不提任何条件。 眼神变了,动作也变了。 滕梓荆主动斟酒,双手敬上,一饮而尽。 全程不说一句话。 但这就是酒桌上最无所保留的表达: 我干,你随意。 也是男人间最默契的约定: 忠肝义胆,手足之情,都在酒里。 一个不善表达但满心赤诚的滕梓荆,因一杯酒,立住了。 再说剑。 作为杀手,他总剑不离身。 但第一次他放下锋利的宝剑,是在家门口。 放下铁剑,拿起另一把剑—— 木剑。 做给儿子的。 冷面武夫,端个小凳子坐在家门前,削木头,造玩具…… 反差萌。 但这不只体现了作为父亲的温情。 范闲上前打趣,他只回了一句话: 男孩子嘛 就是爱这些东西 这句话背后是什么? 作为一个长期“失踪”的父亲的卑微。 为儿子做剑,不是为了让他子承父业,这对他来说太过奢侈。 他只想投其所好。 只想换来那个对自己陌生的儿子,拿到心爱玩具时,能喊自己一声“爹”。 一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常含爱意的滕梓荆,因一把木剑,定格了。 都是细节。 滕梓荆从一个工具人,成为目前最丰满的角色之一。 编剧特意解释过滕梓荆角色的设计。 用“烟花”作喻: 所以他成了烟花,照亮黑暗,让范闲明白,有些事,躲不过去… 而只有烟花盛放得足够光亮、精致。 我们才会把这梦幻信以为真。 同理,只有当人物塑造得足够立体—— 他死,我们才会动容。 他为他的死而愤怒,我们才会相信。 滕梓荆的死,也逼出了真正的范闲。 对,第三个人物。 主角范闲。 虽然现在《庆余年》只进展了三分之一,论主角的塑造还尚早。 但就目前表现看,Sir觉得这个角色正在稳步充实。 开始,他的塑造借助“外力”。 简单说,就是设定。 古今碰撞,首先是为凸显出范闲的性格。 原著中的范闲,与庆国世界格格不入,又是鉴查院提司,功夫高绝,杀伐决断,自带暗黑和冷漠的气质。 如果实拍,会让观众害怕,恐惧,拒绝。 编剧王倦在改编时就理清了逻辑: 与其让观众去害怕一个角色,不如让观众去喜爱一个角色。 深入,浅出。 所以你先看到的,是范闲“有趣”的一面。 面对封建式的家庭伦理关系,他要打破; 对所谓的宅斗争家产,他与嫌疑人当面对质; 婚姻大事,他主张自由恋爱。 面对封建式的主仆关系,他拒绝被伺候。 但奴仆们却慌了…… 这少爷,不让我们伺候,是要干嘛呀。 没办法,只能换种思路—— 大声呵斥:都给我滚蛋! 这下奴仆们才放心撤退。 在古代陈腐制度的对比下,范闲善良公义的人设轻松完成。 但Sir不得不说,这还算主角光环。 范闲的作用,不仅如此。 导演孙皓在采访中,提到了范闲之于《庆余年》的作用: “正义感”。 范闲是一个有现代灵魂的青年,也是一个偶像型的“公知”,他要粉碎封建王朝里的等级制度,他的那种现代的正义感会让这部剧“飞”起来。 怎么样描述正义感? 为死去的朋友捍卫尊严: -杀人偿命,本就是律法铁条 -死的只不过是个护卫而已 -只不过是个护卫!! 反对世事不公,不惜当街复仇。 置自己于危险境地: 以上当然都“正义”。 但这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剧情描写“正义”之举时,实则加入了许多“闲笔”。 比如,那个最感人的镜头。 范闲与奶奶分离。 两个动作: 一亲,一跪。 他离别前说的是什么? 不是壮志凌云,不是雄心勃勃。 而是牵挂: “好好养着,等我把路数摸清楚了,就回来接您。” 再比如,那块石碑。 上面刻着范闲母亲留下的文字,改变这个陈腐世界的美好愿望。 范闲三次经过石碑。 每次心境都不同。 第一次,他回避。 这愿望太大,我不能帮您实现: 第二次,他犹豫。 轻抚碑上的文字,心生疑惑: 这愿望,真能实现吗? 实现了,又能怎样呢? 第三次,他终于笃定。 碰壁之后的愤懑。 指着石头大声质问。 这些闲笔证明什么? ——范闲一开始并没有那么“正义”。 反而。 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人的复杂情感,恐惧怯懦,热血冲动。 也有着看尽黑暗后,慢慢坚定心中正义的成长。 这才是《庆余年》人物塑造最成功的地方。 没有让小人物变成功能性的纸片人,也没有把主角捧成高高在上的完人。 它设定一个梦幻的世界。 但这世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言一行…… 却无限贴近我们。 这也是为什么《庆余年》能在男频IP盛行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 能在竞争激烈的国产剧行列中,持续火热。 难吗? 其实不难。 一条简单的道理: 只有尊重我们生而为“人”的缺陷。 正义,才不会成为空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