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老婆唯一一次同时获得高潮是在法官签署离婚文件时。” 刻薄,嘴毒,政治不“正确”。 一个贱兮兮的小老头,却独爱拍爱情。 主角,几乎都是渣男渣女。 他回来了。 那个被喷了N年,却又被许多影迷簇拥N年的伍迪·艾伦。 这次,又是一次颜值盛宴。 又是一次熟悉的,渣渣的爱情。 《纽约的一个雨天》 A Rainy Day in New York 豆瓣7.5,比近年作品《摩天轮》、《咖啡公社》略有提升。 评分不算高,但老伍迪的作品向来评价两级。 喜欢的甘之如饴,充分enjoy他叨逼叨。 不喜欢的坐立不安,嫌啰嗦嫌格局小不炸裂。 但这一次,好像变了。 变“好看”了:又甜又浪漫,结尾还有悬疑片式的反转。 怎么回事? 开撸。 01 三次高能预警 伍迪·艾伦对大牌演员,永远有一种魔力。 无论他被骂得多惨。 每次开拍新片,好莱坞大腕,影帝影后都蜂拥而至,求上……戏。 甚至还有占据流量、人气的新人王都不顾形象要合作。 比如这次。 三大新生偶像: “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新一代“美国甜心”艾丽·范宁、国民爱豆赛琳娜·戈麦斯。 还有老牌帅哥裘德·洛、“剑齿虎”列维·施瑞博尔等。 不怕惹祸上身? Sir再卖个关子。 只能说,演伍迪·艾伦的戏是一种晋级和修炼,欢迎真性情演员。 我们从故事说起。 俗话说,伍迪·艾伦有三宝—— 犯罪、出轨、假正经。 这一次三样占了两样。 男主(蒂莫西·柴勒梅德 饰),智商超高,随便玩玩扑克,上万美刀就进了口袋,是个天才赌徒。 高能预警!他叫什么? 盖茨比。 还记得,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吗? 20世纪20年代,以纽约与长岛一带为背景的“浮世绘”。 这是伍迪·艾伦埋的第一大梗,sir似乎都能看到他狡黠的目光透过眼镜镜片。 首先原著作家菲茨杰拉德,就出现在他的“城市三部曲”之《午夜巴黎》。 扮演者是洛基,汤姆·希德勒斯顿。 △ 《午夜巴黎》角色照,右下角就是演员与作家的对比 其次,盖茨比,是一种人设的高度提炼,代表着: 欲望、冒险、反精英。 一个名字就把“甜茶”角色性格暗示了。 盖茨比的女友艾什莉(艾丽·范宁 饰),一个校报记者,典型的美国南方富家千金。 男才女貌,家世相当。 一天,艾什莉得到个机会,去纽约采访大导演。 把俩小情侣高兴坏了,只不过,他们的兴奋点不大一样。 纽约,是盖茨比的老家,他想顺便来个短途旅行。 计划带女友看看话剧、逛逛博物馆,住个豪华酒店,晚上再泡个吧。 文艺高逼格一条龙,齐活。 △ 字幕来源:远鉴字幕组,下同 艾什莉更期待采访名导,借机长见识,做着一采成名的美梦。 万一不小心拿个普利策奖呢,紧脏。 到了纽约,俩人各自行动。 盖茨比在街上遛弯,恰好遇上老同学在拍电影,恰好被拉去演了一个角色。 和他对戏的女孩,恰好是他初恋女友的妹妹,小钱(赛琳娜·戈麦斯 饰)。 这个小妞角色与盖茨比相得益彰,是靠生命里的味道走到一起。 看这欲言又止的眼神…… 啧啧,有故事。 他俩间的化学反应,就是互相一通猛怼。 一个讽刺——你吻技好差; 另一个就大呼——你从小刻薄。 惹。 现在年轻人调情都这么直接了吗。 果然。 一场吻戏作罢,盖茨比不淡定了。 这怎么行,我可是有女友的人啊! 这边悬崖勒马。 另一边,艾什莉的艳遇就精彩多了,简直桃花朵朵开。 第一个,她的采访对象,大叔导演。 他拍文艺片,有才华却没市场,并且与前妻分道扬镳。 口头上称赞对方漂亮、智慧,但字里行间却充满奚落。 高能预警第二次。 Sir不得不佩服导演的real。 很显然,这个角色投射了伍迪·艾伦与前妻的相爱相杀。 △ 伍迪·艾伦与前妻米亚·法罗 艾什莉投其所好,狂吹一通彩虹屁,顺便全方位秀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艺术素养。 导演大为感动,哇,世界上竟然有如此懂我的人。 拿下。 导演邀请艾什莉去看自己的新片,在放映室,她结识了中年英俊编剧(裘德·洛 饰)。 好巧不巧,遇上一场编剧捉奸老婆的大戏。 这回,艾什莉又成了无知少女,坦白说自己根本看不懂大导演的片子。 编剧顿时觉得,哇,她好real好单纯显得我好流弊。 拿下。 最后,重头戏来了。 艾什莉去找导演,在片场偶遇大明星。 顿时化身迷妹,什么导演编剧都忘了,这可是国际巨星! 大明星也馋她的身子迷上她的德艺双馨,邀她共进晚餐。 再次拿下! 于是两人顺理成章地上了娱乐头条,顺理成章地准备直奔主题…… 没成想,体面的互撩,演变成一出鸡飞狗跳的闹剧。 这边是干柴烈火了…… 另一边可就没那么高兴了。 盖茨比被鸽后万分沮丧。 他和小钱逛博物馆,碰巧被家人撞上,不得不去参加糟心的家庭聚会。 女朋友不在咋办,雇一个妓女冒充下。 高能预警第三次。 被老妈一眼识破,说闻得出是妓女的味道。 为什么?不能剧透。 但是有一句台词,Sir可以放出来请大家猜一猜。 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 这句话来自1967年,凯瑟琳·德纳芙的电影《白日美人》,它说的是…… 与观众一起被老妈吓一跳的盖茨比,决定做自己。 他到底是跟艾什莉继续金童玉女的童话,还是向小钱表白,放飞自己,赌徒配女演员? 只能你自己去看了。 其实,三次高能放在一起,答案呼之欲出: 盖茨比、大导演,古老职业。 牵出的关键词难道不是: 冒险、反叛与谎言。 呵呵。 如果你看到这还没懂。 Sir只能最后提示一句: 伍迪·艾伦还是那个伍迪·艾伦。 知识分子骂人还真是不吐骨头。 02 纽约,纽约 除了深埋的文艺梗,伍迪·艾伦近年来打造出自己的IP。 Sir称之为“城市电影”。 从巴黎、巴塞罗那、罗马。 再回到美国的洛杉矶、纽约。 每一部电影,他都极尽视听语言的表达,细腻地将城市风情勾勒出来。 让去过的观众倍感亲切。 它不仅仅是建筑物、地标的粗浅表现,而是捕捉到城市魅力的核心。 比如新片,如片名所示。 纽约最有魅力的时候,是一场雨的前后数小时。 看那些细腻的光影—— 雨水潮润的气味都能溢出屏幕,人在画中行。 纽约特有的建筑风格,逃生铁楼梯在楼体外,古典又亲民。 将整个埃及神庙搬进来的大都会博物馆。 还有两次特意提到纽约地标,中央公园。 第一次,酒店开房,房间是无敌园景。 第二次,结尾盖茨比与艾什莉,坐马车行走在公园里,开始摊牌,恋情何去何从,一场雨即将降落。 还有自在少年走在落日余晖下,抽烟,遐想,随时做好准备去饮酒、耍牌。 全片配上无处不在的即兴爵士乐,一个词组形容最恰当: 流动盛宴。 在所有进入导筒视线里的城市,Sir认为,纽约是拍得最美、最自然的。 原因无他,伍迪·艾伦1935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犹太家庭,靠耍笔杆子,写专栏出道,最终登上上流社会的尖顶。 纽约,就是他的绿光,精神家园。 他要是拍不好,谁还可以? 03 矛盾体 关于纽约这座城市,国剧经典《北京人在纽约》开宗明义提过: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天堂与地狱的反差感,不仅是城市复杂性。 其实也贯彻在“纽约之子”伍迪·艾伦身上,充满矛盾。 三对分裂的价值观: 文艺清新&尖酸毒辣 堪比风光片的街景、城市地标性建筑、爵士乐,这些都只是导演的喜好和私货。 不是炫耀品位,而是揭露虚无与荒唐的某种注脚罢了。 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中,上流社会的伪善,和影视圈百态的怪诞,一览无余。 老头儿的嘲讽总不动声色,在看似不经意中抖落,却也是四两拨千斤的。 他嘲土大款心机女。 艾什莉周旋在三个男人中,挂着三副面孔,一会儿端庄博学,一转身就浮夸奔放。 注意一个细节。 上大一的艾什莉,按常理来说不过18、19岁,却对编剧扯谎说自己21岁。 为啥撒谎? 因为严格来说,21岁在美国才算真正成年,许多地方都有限制21岁以下青年的法令,比如不许买烟酒、不许进入成人场所,之类。 他还嘲影视圈生态。 导演带艾什莉来放映室拉片,自己却在一旁呼呼大睡。 自己的作品,愣是把自己看睡了。 而更讽刺的是,这片子是按编剧的想法剪的。 自己的作品,自己却做不了主。 最妙的是,这些被嘲群体,从不认真对老头生气。 毕竟,他是一个忠实的调侃者。 促狭调侃知识分子的叨逼叨,同时把自己也算作在内。 嘲讽他者,也是自嘲。 他有种长者的宽容和达观,在自嘲的同时消解了自我产生的质疑。 这样的碎碎念,便好笑多了,也可爱多了。 喜感&悲情 看老头的电影,如果能熟悉四处埋下的梗,能看爽,能笑。 但说类型就是喜剧,则有些简单。 笑料是面具,一层华丽怪诞的壳。 你总要动动脑子,才能看到壳下面的芯。 在马车上,盖茨比对艾什莉提到两句话,乍一听很押韵,于是艾什莉立马接话,我知道我知道,这是莎士比亚。 但那其实是一句歌词,来自著名爵士音乐人埃拉·菲茨杰拉德创作的《Night & Day》。 盖茨比只好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微笑。 哈哈,对牛弹琴啊。
如果你在老头儿的电影中发现的趣味点越多,越是证明你的冷僻综合症,越是证明你们的臭趣味相投。 但这种趣味相投,于大众趣味而言,本身就意味着非主流、边缘化。 知音难觅,悲从中来。 道德&艺术 伍迪·艾伦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有一个明显的戏剧情节: 背叛、出轨。 按照标签来说,渣男渣女是他作品中不变的主角。 其实不妨说,在他的故事中,道德感是悬空的。 道德感从来不曾成为他创作的栅栏,因此,他便也无需透过栅栏间隙去窥探那所谓的“正确”。 他几乎是用自己的每一部作品在论证—— 艺术,从来不应由道德来评判。 在他看来,艺术才是这个宇宙运行的唯一法则,是人活下去的信念。 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作家、编剧、演员等文艺工作者。 他们受困于传统道德,却一直在挣扎,试图摆脱,放欲望一条生路。 在伍迪·艾伦看来,翻开文艺史,就是这些渣男渣女,写满痛苦与纠结的心灵救赎史。 他何尝不是这样? 尽管私生活备受争议,他居然能保持稳定的高产,用作品来怼公众舆论。 回到《纽约》新片。 到底这些“渣”的背后,放浪形骸的背后,要表达什么? 注意三个角色的身份—— 赌徒盖茨比,记者艾什莉、小演员小钱。 三个最好年华的年轻人。 就像岁月正摩拳擦掌打造的艺术品雏形,各有表达。 一场雨的到来,滋润了毛坯体的纹路,打湿的是他们秀发的发梢、华服的衣襟。 但是无法浇灭的是他们决心按照自己的想法,与这座城市的大人们叫板的意志力。 就像15岁的犹太少年伍迪·艾伦,开始帮人做枪手,写俏皮话谋生。 每一个笑话,就是一把匕首。 或许,在那个时候,他看着窗外的一场雨就在想: 天啊!我有一天定会出人头地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