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烧友们对于“毒舌电影”这一个名字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毒舌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影视评论类的自媒体应运而生。从一开始的依附于微信公众号平台,到如今发展出独立运营的APP“毒舌影视”,其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多舛的发展历程。 2017年1月,不想被束缚于第三方平台的“毒舌电影”上线了自己的APP。 到而今,其公司估值早已过亿。 笔者将对这样一个影视评论界的“擎天巨擘”在面对受众时候的营销传播方式做一些思考分析,望有益于各位同仁。 独具风格的影视评论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观众对于影视行业的了解程度以及品鉴能力日益加深。影评已经不能只是单纯地用说教的方式来和观众们进行沟通,而迫切需要一种更加“亲民”,更加“贴地气”的方式表达方式,通俗易懂而又不落俗套。 “毒舌电影”在这一点上有着自己独到的一面。 ——以其注重“情感诉求”、独具自我风格的影视评论,引起了大量影迷的共鸣,收货了大量的粉丝。
尽管这样一篇影评的文章从专业性的角度上而言,是一次出格的尝试。但正是由于其“贴地气”,注重观影者的“情感诉求”,寻求与影迷的共鸣,让其获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它能够形象的说出了普遍观看此电影受众的心声,甚至能表达得比受众本身更贴合他们的所想。读完之后,就感觉真解气,这种真实而又具有说服力的文章,就很容易地让受众将其视为自己的“知己”,把自己的“话筒”交给他,这篇文章很快在朋友圈中被疯狂转发,没有任何的宣传与推广,“毒舌电影”就这样凭着自己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闯入了大家的视线之中。 而今《富春山居图》豆瓣评分2.9分 无独有偶。 2015年的时候,“毒舌电影”更是受邀前往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参加电影《007:幽灵党》的首映礼,这期间的所有费用都由制片方出资,这在中国的影视评论界是少有的,从侧面证明了“毒舌电影”的影响力到此时已非一般。 然而,“毒舌”终究还是“毒舌”,并没有“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回到中国之后,“毒舌电影”很快发表了一篇名为《虽然被邀请首映,但我还是得说这部 007 不咋的》的推送文章。文章中毫不避讳地指出了这部007电影在剧情上一些不合理之处以及部分台词过于生硬的问题。虽然话糙了点,但这篇文章也是很快就突破了10万+的阅读量、100万+的阅读量…… 《007:幽灵党》 这种坚持“干掉烂片、只说真话”的创作主旨,让其在影评界嬉笑怒骂,不拘一格的风格快速被人接受。个性化、风格化的品牌传播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值得我们很多影评界的同仁借鉴。跳出学院派的说辞,首先,我们是个人,一个有温度有想法的人。 打造不同人格魅力的矩阵除此之外,“毒舌”团队还借势创造出了多个不同风格的,有着不同人格魅力的“矩阵”。 写出那篇《五彩斑斓的屎还是屎》一文的小编——毒SIR,其自身凭借着这篇文章收货了大量独属于自己的拥趸。“毒舌电影”团队很快发现了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人格魅力”的散发。为了能够更有标志性,更贴合不同受众的情感需求,“毒舌”团队很快打造起了“家族式”的“魅力人格矩阵”。 甚至,这些不同人格魅力的存在,即使隶属同一公司,但会针对同一部电影进行不同角度、乃至完全相对的解读,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选择的阅读。 《新喜剧之王》 2019年周星驰导演的贺岁档电影《新喜剧之王》上映,“毒舌家族”就针对这同一部影片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毒 sir 发表的《逃离周星驰(OK 的)》、柳飘飘了么则发表了的《周星驰,忘记柳飘飘吧》而肉叔则发表了《周星驰不该只是这样》,三篇文章中有对星爷水平的认可、对电影评分的鸣不平,也有对于价值取向进行深刻的探讨,当然也有对这部电影在影视效果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失望表达…… 每个人从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出发,尽管观点看上去相差甚大,但并不影响各自的人格魅力。通过这种手段,毒舌影视 APP 收货了更多不同层面的粉丝。 综上“毒舌”的成功并非偶然,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坎坷,但其最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点,还是其在“风格化”、“人格化”上的建立,同时又将这种“人格化魅力”最大化,创设出“人格矩阵”,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田地”。学习借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