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影院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南方车站的聚会》。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主流大情节的电影。回顾故事你会觉得剧情并不复杂,主线故事单独拎出来大概三四十分钟吧,但整个电影片长接近两个小时。从这个角度来说,剧情其实有些“水”。 我是大情节故事设计的拥趸,因而我会更在意《南方车站的聚会》故事剧情上的设计。从剧情来说,《南方车站的聚会》的激励事件设计得非常不错。地下盗车团伙在划分领地时发生分歧,械斗之后决定以一夜盗车数量来划分领地。本是一场普通进行的比斗,主角却目睹了意外杀害现场,企图逃离凶手追杀的时候却在瓢泼大雨下误杀了警察。这一刻,主角的生活平衡彻底被打破了。这个设计非常有力度,所有人都能意识到主角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然而,再之后的剧情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一切如预料中的进行着,警察行动顺利,主角逃亡被击毙,悬赏金被领取等。尽管确实有一些转折,譬如陪泳女心机暗算主角,让凶犯守株待兔对付主角等,但就是缺少“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转折。关键在于,主角在车站后的剧情绝少行动力,显得很被动。这与大情节故事设计有很大不同,大情节故事越往后,主角的行动力越强,越积极的追逐目标。
主角的多重形象塑造都只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看完之后,除了一脸凝练的表情,还是很难让人说出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甚至,从各人物的行动来看,我们都只看到了表面和刻板印象,人物塑造相对空白。
看看《大白鲨》,大白鲨威胁笼罩着整个小岛,但是居然加入了主角回家后与孩子的亲情画面。这一温情场景如同迷雾森林中穿进的一道朝阳,让《大白鲨》增色不少。在《南方车站的聚会》中,几乎全都是负面价值,主角说出自己聚会目的所传递出的温暖眨眼即逝,死亡更像是一种解脱。 说完故事情节的空白(主要指后半部分)和人物塑造的刻板后,再来看《南方车站的聚会》的暴力美学、光影设计、象征元素,就会有一种“这些技巧是为弥补剧情空白而诞生”的感觉。说来讽刺,如我这般行文架构,何尝不是挑选部分真实呢?就跟《南方车站的聚会》刻意挑选的景象一般不全面。 我想表达的是,《南方车站的聚会》这个电影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它。因为我对故事性的看重,使得我在行文时侧重故事性,侧重情节和人物塑造,而这偏偏是《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弱点。如果因这种行文思路而否定《南方车站的聚会》的价值,同样有失偏颇。 《南方车站的聚会》的暴力美学真的是很特别。灯光色彩的运用,摩托车和水的象征,剪影式的镜头,加上丰富的声效配乐,《南方车站的聚会》所呈现的是一种独具导演个人特色的视听盛宴。比如叉车意外、透明雨伞穿肠破肚等场景都极具视觉冲击力。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又可以说《南方车站的聚会》很好。总而言之,《南方车站的聚会》确实是一部不会让人忽视的电影,看完之后难免有千万般思绪,不妨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