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晚年成龙的标签2019年的贺岁档,成龙带了一部很诡异的电影——《神探蒲松龄》。 这部电影取自中国狐鬼题材的超级IP——《聊斋志异》。在影片中,成龙大哥饰演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说实话,演的不是不像,是很不像。 据说,当年屡试不第的蒲松龄对考试做官的途径彻底绝望,他写下一副对联:
之后,他在放弃考试之路,决定“自主创业”—— 在路口摆一个小茶摊:一张桌,几把椅子,放一壶茶,还有瓜子,路过的客官们,请留下你们的故事。松龄有约,不见不散。 后来,蒲松龄听别人说过很多各种各样的神奇故事,集腋成裘,积羽沉舟,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 在影片中,成龙大哥还原了这个场景,只是摆茶摊听故事的桥段变成了给小孩子们讲故事,小孩子们听得一愣一愣,成龙大哥乐得插科打诨,耍宝卖萌,影片的五毛特效,竟然让人看到《熊出没》的影子。 其实这部影片最大的优势和阻碍都是曾经张国荣和王祖贤拍过的电影《倩女幽魂》—— 因为太过经典,所以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因为太过经典,后面相同题材的影片就很难超越。 面对这座高山,导演干脆放弃了挣扎,或者说,是因为导演有更大的野心,于是他将科幻、动作、爱情、悬疑、灵异各种佐料融在一起,终于熬制出一锅“贺岁捞金粥”。 导演和主创们应该准备了好新年大吉,票房飘红,但他们唯独忘记了,中国的电影观众,经过这些年屡屡看烂片的惨痛教训,早已有了抵抗力。 观众们早已学会了对烂片说:No。 于是,很多影迷怀揣着兴奋的心情走进影院,但当影片结束,众人走出放映厅,每个人脸上都充满凝重,他们看向影院大厅那一幅巨大海报,自己在心底默默说一句:成龙,你又拍烂片了。 曾几何时,烂片,似乎已经成了晚年成龙的标签。 热血,曾经的神话曾经的成龙,是热血拼命的代名词。 当年李小龙陨落,但他开创的功夫片却引领潮流,大批的导演和演员争相模仿。 成龙最初的人生规划,就是成为第二个“李小龙”。 在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中,成龙就曾做过替身,“双龙”的合照已经成为绝响。 但随着成龙的成长,他开始慢慢的发现,他可以做第一个“成龙”,那为什么还要做第二个“李小龙”呢? 于是他放弃“李小龙路线”,转而寻求自己的方向。 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因为李小龙去世产生的巨大时代机遇中,成龙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功夫喜剧”路线。 从《龙兄虎弟》《师弟出马》到《A计划》《警察故事》等,“功夫喜剧”的模式越来越成熟。 但即使是成熟,也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还有很多的热血镜头,比如:《龙兄虎弟》中的“跳崖”,《警察故事》中的“扒车”,《我是谁》中的“滑楼”,每一个镜头都成了经典,但也浸染了鲜血和汗水。 据说,当年因为成龙的这些危险镜头,他被列入“保险人黑名单”,没有那一家保险公司敢给他入保。 那些辛苦的艰难的过往总是让我们咬紧牙关,但最后回头来看,我们成长最快的时间,也是那些最困难的时候。 正是因为这些热血和拼搏,让我们记住了功夫明星成龙,虽然他大鼻子,长的丑帅,但我们还是喜欢上他。 透支,所有人的无奈从《警察故事3》开始,我们发现,银幕上的成龙动作开始变得迟缓,打斗也不再是那么精彩,原因说起来或许很简单——打不动了。 毕竟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 成龙在拍完自己主演的100部影片后,宣布“息影”,正如李连杰当时拍完《霍元甲》,宣布不再拍摄动作类影片。 其实动作明星,他们比一般演员受到的伤害更重,因为以前的病痛会积攒起来,等到了一定的年纪,会让你还本付息。 所以我们经常见到,动作明星往往衰老很快,比如狄龙,比如李连杰。 本来以为成龙退出后,一个属于“功夫喜剧”的时代就结束了,但成龙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肯定不会真的退出。 很幸运的是,在不久之后,我们又看到他的影片,但不幸的是,他开始接演很多烂片。 成名后的成龙,走向国际舞台,他在“百部电影”之后的作品,更多的是国际视野的叙事,很多也是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但不知是西方的编剧并不精通中国的文化,还是晚年的成龙有了一些“急功近利”,最近的影片,很多都是充满特效,场面宏大,比如《神探蒲松龄》《龙牌》,从这些影片里,我们看到了电影技术的进步,但再看不到曾经那么鲜活的成龙。 成龙的“烂片”,一方面是年龄大了——要求一个年迈的老人继续热血沸腾,这是过分而不合理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功夫片”经历过曾有的辉煌,已经开始走向没落。 在没落时期最可悲的是,我们总要透支先前的积累,才能保持当下的荣光。 回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生活越发艰难的今天,我们在压力之中,往往也选择了妥协与透支。 所以,当我们看到银幕上透支自己曾经光彩的成龙而感到失望,或许也是因为,我们在其中看到了那个卑微的不断透支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