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liuzengqiang_ 2019-12-22 16:06 660人围观 神剧与烂片

重男轻女

离2020年还剩两周,Sir居然还能看到这个词冒出来。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段尚需核实的讲述。

“倒牛奶”。

免费早餐发放牛奶,学校宁可倒掉也不让孩子带回家。

原因?

“一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就再也喝不到牛奶了”。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错愕、气愤、怀疑……

再激动的情绪都正常。

但Sir也必须要说。

讨论“女孩生存价值”时,我们更需要理性与清醒。

任何过激,都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所以,Sir今天要以一部作品引入。

不按老套路。

不贴海报,不讲卡司,甚至连类型都保密。

Sir有绝对的自信——

只听故事,足够震撼。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TA怎么没有小JJ”

玛蒂尔达,四岁小女孩。

她和当地大多数女孩一样。

降临这世界,自带两个形容词:多余错误

大大咧咧的母亲,马上生了,还以为只是吃胖了,求医生开减肥药。

怎么可能?

这不是她第一次生孩子啊。

不管,继续装。

抽烟、喝酒,使劲造。

心里只想着如何在马上到来的国际交际舞大赛上,风骚表演,艳压全场。

孩子她爸呢?

见钱眼开,投机取巧的奸商。

一心想着如何把废弃汽车翻新,卖给俄罗斯人……

这智商,奸商都称不上。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儿子。

怎么说呢,痴肥、蠢钝,毫无存在感,唯一乐趣就是做“沙发土豆”(指坐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什么都不干的人)。

这就是玛蒂尔达即将面对的原生家庭。

对,她还是坚强地出生了。

哇哇哇,婴儿清脆的声音响起来。

但马上,男人的怒吼盖过哭声——

TA怎么没有小JJ!!

……

不知不觉,玛蒂尔达长到了四岁。

父母提供了基本温饱,时常还要在她耳边提醒那两个形容词。

所幸,小女孩自己争气。

她爱读书,图书馆那善良、憨态的黑人管理员大婶,给了她些许温暖。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书籍里,玛蒂尔达完成人格的萌生、完善。

而且,开发了一种超能力

过目不忘,精通语言、算术。

她终于要将自己的人生翻盘?

父母再次出场了。

这时他们突然变得积极起来,合计将玛蒂尔达送到一个管理森严的“学校”。

不。

应该说是集中营。

学校灵魂人物,是壮硕得像男人的中年女校长。

她一生最得意的时刻,是在链球比赛中拿下冠军。

她教育的信条:所有的小孩都是蛆虫。

严格管教,让他们向权威屈服。

Sir知道你想起了什么——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这里,你能亲身感受那可怕的课程:

怒吼和辱骂,只是标配。

她还发明了无数花样的惩罚。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超出体力的集训、逼迫孩子吞下比人还大的蛋糕……

以及,杀手锏:

小黑屋。

一所?

不。

她给每一个小孩都配备了小黑屋。

此时,你不得不问出那个最残酷的问题了——

玛蒂尔达啊,你还要不要活?

怎么活?

反叛、翻盘,即将上演。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 罗宾威廉姆斯代表作《死亡诗社》,“站课桌”蕴含着的反叛力量

但如果你以为它只是一出普通的励志剧。

大错特错。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女孩,你读什么书?

ABCDEFGHI……

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所有娃都要学的常识。

但在这作品里,每一个字母都被赋予了意义

玛蒂尔达,英文名是Matilda。

拆分出来:maht(力量)+hild(战斗)

不妥协的灵魂从小就在成长。

再看台词设计。

主角玛蒂尔达的台词,对人称呼极少用man、woman、boy或者girl这样有明显性别的词汇。

多用“person”。

意味着人不分性别、不分老幼,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

仅一处细节,就把《玛蒂尔达》与那些以仇男作为情绪发动机的所谓“平权作品”区分开。

它要深挖的是真相,而非发泄。

真相在哪?

都藏在玛蒂尔达读的书里。

字母成词,词成句子,然后成为书籍的语言。

随便举个例子。

《罪与罚》,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巨著。

Sir找来了小说梗概:

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迫害与忏悔。

Sir不想剧透,这是一处隐喻,玛蒂尔达的故事,正是当代版的《罪与罚》。

加罪者是谁?

所有大人们。

Sir原以为,只有在秦始皇看来,读书是一件危险的事。

没有想到玛蒂尔达所生活的现代英国,同样如此。

她妈觉得她脑子坏了,有病,疯了。

她说,女孩只要学会化妆,修眉毛、涂指甲。

她爸应和。

读书会让女孩变得危险、堕落。

稍微“文明”一些的是,他们提供了替代品。

在家,看电视。

电视就是你的“脑袋”,它有你需要的一切信息。

电视多大,你的脑袋就有多大。

讽刺吧。

在学校,听老师。

只有课堂的灌输、校长的训条,是唯一的正确。

没有提问、没有讨论、没有实践,只有接受。

对于书本的恐慌。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书本的故事,终于引出了重男轻女的本质。

并非性别差异,男女有别。

——“反智”

不允许任何唤醒独立、自由需求的火苗存在。

被洗脑后的小孩什么样子?

反例,就是玛蒂尔达的哥哥。

沙发土豆,只知道跟着爸爸无聊、低俗的玩笑傻笑。

还有玛蒂尔达身边的同学们。

女孩,都自以为是公主,实际上被没有营养的赞美包裹,从而失去了自主学习能力。

男孩,顽劣不堪、又缺乏担待,满足于肤浅的感官刺激,比如蛋糕甜食,或者无聊的恶作剧。

的确,像校长说的——“蛆虫”。

这还不是最可怕。

这些孩子是谁“创造”出来的?

正是曾经的蛆虫,现在的大人。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把腰叉起来吧!

是时候揭秘了。

《玛蒂尔达》是Sir极少安利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剧

这也是Sir最近的爱好。

前不久,Sir专程打飞的到上海观看它在中国巡演的第100场。

不得不说,它有着与电影完全不同的观感体验。

尤其是如此深度的题材。

你能在眼前十米处,看到演员状态的每一个细节,听到每一处轻重不一的跺脚、争吵、甚至啜泣……

而每一首音乐响起,又再次将情绪推到顶峰。

感受,太立体。

而Sir查过资料才发现,这一出《玛蒂尔达》是绝对的经典。

卡司,牛气冲天。

原著作者,曾经击败过J.K.罗琳的罗尔德·达尔

Sir两天前才安利过他作品拍出的短片,奥斯卡提名《反叛的童谣》。

文章里说过,他是好莱坞最抢手的18禁编剧

爱写童话,脑洞大开。

但梦幻之下,却藏着极其深邃的成人向思想禁忌。

看中他的,都是影坛大师、名导:

韦恩·安德森,拍他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蒂姆·波顿,拍他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拍他的《圆梦巨人》。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除了文本,音乐剧最关键的音乐。

也是大师操盘。

词曲作者Tim Minchin,中文翻译……丁门庆。

气质精准。

他是澳洲鬼才,喜剧演员,最擅长的就是在歌词里玩文字游戏。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音乐剧里Sir印象最深的一首,是他改编的字母歌。

全是内涵,通篇隐喻。

有机会去现场的毒饭,一定要仔细听。

制作方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悲惨世界》《玛蒂尔达》两部作品,代表英国音乐剧在世纪交接前后的巅峰之作。

2011年,《玛蒂尔达》登上伦敦西区舞台,当即口碑炸裂。

美国《时代周报》毫无保留:

《狮子王》之后最优秀的音乐剧。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 英女王都是粉丝

2019年,该剧由中国音乐剧制作公司——七幕人生,引进中国。

13个城市巡演,再次炸裂。

明星纷纷站台:小陶虹、张歆艺、谭维维、华晨宇……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Sir去看的那场,不少观众出来后都眼眶湿润。

有一个细节就能说明故事在全世界,特别是女性心中的影响力。

——神奇女侠标志姿势,也是《玛蒂尔达》的海报动作:

“wonder woman power pose”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保持这样的姿势2分钟,就能感受到力量和自信。

Sir更倾向于这个Pose是一个信号,是所有他人眼中的“弱者”,排除万难,对自我的肯定。

我就是了不起。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剧中有一句台词:

即使人很弱小,你也能干很多事。不要让一件小事阻挡你。

什么是小事?

歧视、误解甚至敌意。

当一个女孩决定捍卫自己生存、学习的权力时,看似强大的对立面也开始暴露出破绽。

女孩的力量来源什么呢?

知识。

敌意害怕的恰恰是,那些本应该是常识的东西被孩子们获悉。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当然,Sir也懂。

《玛蒂尔达》作为新晋的音乐剧经典,要想在国内获得更广泛观众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

且剧中许多英语的双关、隐喻,给中国观众带来挑战,中西文化差异客观存在。

Sir当晚就注意到一部分观众出场后表情有点懵逼。

激情的歌舞,优美的音乐,全当看个热闹。

不可避免的“刻板印象”:

音乐剧,唱唱跳跳嘛,如果能达到美轮美奂的程度,已经心满意足。

这也是Sir为什么一直到文章末尾才揭秘类型。

它过于小众。

也正因小众,它有太多宝藏有待挖掘。

比如《玛蒂尔达》,看似儿童题材。

但一点不幼稚。

它提供的,绝非满足儿童的短暂欢闹。

而是希望通过这120分钟,把种子撒在孩子心里,让他们探索生命的可能。

大人同样。

以童稚的视角,回归初心,放下成见与包袱,找回那个遗忘的自我。

这个时代,已经充斥太多浅显的娱乐。

所以我们也渐渐习惯于,把娱乐,仅定义为娱乐

渐渐忘了——

娱乐,也能成为刺穿虚伪的利器。

所以Sir认为我们更需要像《玛蒂尔达》这样的作品。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 这个月在上海继续上演

一次完全放空自己的体验。

当我们身边充斥着越来越多荒唐的“热搜”,畸形的“刷屏”,刻奇的“潮流”。

怎么办?

相信Sir——

当会场灯光熄灭,身体沉浸于黑暗,你面对眼前所有舞美效果,演员真挚的表演互动,还有或热情,或忧郁的音乐。

这是造梦。

也是让我们抛开误解、偏见、刻板思维后……

直面真实,直面自己。

其他人打五星,中国人还得多给一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我有话说......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