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是以我国抗日战争历史现实为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去了解那段历史,最近几年来,抗日题材电视剧数量不管增加,许多优秀的电视剧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率和观众口碑,例如《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然后部分作品质量严重下滑,对真实历史过度娱乐化,甚至出现脱离现实情况和基本生活常识,这些夸张离奇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被广大网友称为“抗日神剧”,比如《抗日奇侠》于2011年上映,风靡一时,虽然受到网友各种吐槽,但还是在各个电视台转播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 大家在看电视剧时,往往会对剧中的人物情节产生共鸣,寄托并释放自己的情感,抗日神剧的出现说明在国内还是有着很大的市场。 首先,中日关系一直不好,“钓鱼岛”事件等外交争端,中日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国内大家都有很激烈的民族情绪,反日思潮流行起来,抗日神剧正好迎合了这些社会心理,神化的英雄,弱化的敌人,酣畅淋漓的胜利,庸俗的流行因素等等,符合了大家的口味,某种程度上让观众的情感得到宣泄,尤其是为民族的爱国情绪宣泄和表达提供了机会。 在抗日神剧中,用心就会发现鬼子们都有一种刻板的印象,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是个坏人,例如《抗日奇侠》中,日军联队的队长叫“土肥原”,用戏虐的命名突出日军队长是一个长相土气,身材肥胖,膀大腰圆的形象,这个人在面对手无寸铁之人时,滥杀无辜,嗜血残忍,面对剧中主角时,表现得像一个弱智,让大家无形中有了一种民族优越感。 其次,几乎所有的抗日神剧都有一个同样的套路,本来与世无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因为日军侵犯了自身或者被杀害了亲朋好友,突然奋起,成了民族英雄,主角用暴力的手段把鬼子打得血肉纷飞,毫无还手之力,这种屠杀,虐待鬼子的过程中,观众能感受到一种暴力的快感。 一切皆可娱乐化在“抗日神剧”中表露无疑,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中,写到:“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抗日神剧也不例外,本来应该以小见大,变现悲壮艰难的看展岁月,变成了武侠,言情,玄幻的载体,大家只收获了娱乐。 总之,抗日神剧可以说是利益驱使和向意识心态献媚诞生的怪胎,其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一切都被它肤浅化,简单化,不仅不能宣扬正面的民族情感,培养爱国精神,反而毒害着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