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这几天考古,发现了朱一龙在2010年4月写的一篇电影观后感,《天伦之旅》,英文原名Everybody‘s fine。 那一年他大四,临近毕业前要完成论文和答辩,还一直在马不停蹄的为拍戏奔忙。2010年上半年,他完成的作品包括电视剧《大明嫔妃》、数字电影《大明嫔妃》、数字电影《错嫁》,还有电影《孔子》…… 彼时的他,忙且充实着。 偶尔的闲暇,他说要找电影“补充补充”自己,经朋友推荐,就选了这一部讲述亲情的家庭剧《天伦之旅》。看后,他写下了以下这番感想。 1.这是怎样一部电影? 一个空巢老人弗兰克,八个月前永远的失去了妻子。他一个人独自在家,浇花喂鸟,打理庭院,用忙碌麻痹自己。他精心准备了一场家庭聚会,希望跟四个子女共享一顿丰盛的晚餐。结果,他们四个都因各种理由没法回来。于是,弗兰克不顾自己的病症,执意一个人踏上了一场“天伦”之旅,去见四个儿女,希望能带给他们惊喜的会面。然而见面并没有预想的那么愉快,他见到了四个儿女中的三个,发现了这么多年,原来真相从来不是他以为的那样。似乎每个孩子都对他说了谎,也许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全是善意的谎言。 大概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简述剧情也像剧情本身一样平淡如水。就像是朱一龙说的:简简单单的故事,淡淡的感觉。 莫莫想说的,不是电影的剧情,而是朱一龙当时的心境。乱中取静,他选了这样一部细腻绵长的电影,写下了这样宁静又透彻的文字。 2.朱一龙说:从这部影片开始,他会在坐车的时候关注沿途的电线。 那电线,可以说是这部影片的明线,剧里的弗兰克说:“我一周要包上1000里的电线,没有休息。你要知道,那条电线要传达所有的对话,喜怒哀乐……要到达孩子们那,还要有100万英尺的电线……” 还有百万英尺的电线,那么远…… 弗兰克没有说出口的那句话是:虽然远,但那电线能到达的地方,就是有温暖的地方。 后来,老人家弗兰克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大卫,却见到了大卫留下的一幅画,一副关于电线的铅笔画。朱一龙感叹,在这幅画里,这电线已然有了生命,将亲情无限延伸…… 看了朱一龙写下的这番话就无端感动,只觉得那时的他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就如此深入透彻。他那种对剧情表达的悟性也许是出于天分,但我相信更多的是出于勤奋。 一部好电影感动了一个年轻的孩子,让年轻的他体会到父母的爱与深情,那也正是因为他本性的良善,骨子里的孝顺,良好的家教,才能造就出这一个气质涵养俱佳的翩翩少年。 3.朱一龙赞叹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罗伯特·德尼罗是谁?这个人可了不得了。 他美国演员中演技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戏王之王”的老帅哥,曾因《教父2》、《愤怒的公牛》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并参演了《出租车司机》《猎鹿人》《盗火线》等诸多留名影史的经典电影,他获得过第19届好莱坞电影终身成就奖、即将在洛杉矶圣殿剧院领取第26届美国演员工会终身成就奖……这是一个电影界最伟大的演员之一,如今已经76岁高龄,仍然活跃在影坛,在这两个月火爆的DC电影《小丑》中,我们仍然看到他的身影。 说起罗伯特·德尼罗,可能几十万字也说不完,他演过各式各样无数的角色,为每一个角色注入了灵魂。他是好莱坞演技派的扛鼎代表,一个极度勤奋,天赋异禀的实力派演员,而罗伯特·德尼罗还有一个特质,他不善言辞,面对采访的时候总会沉默…… 年轻时的罗伯特·德尼罗 勤奋、演技、不善言辞……这些标签加起来,莫莫想起了朱一龙。朱一龙曾在访谈中推荐过《愤怒的公牛》、《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巧合吗,《愤怒的公牛》也是罗伯特·德尼罗的代表作。 当然小笼包们都知道,龙哥最喜欢的男演员并不是罗伯特·德尼罗,而是约翰尼·德普,对,就是那个剪刀手爱德华。 因此,我们不知道罗伯特·德尼罗对于朱一龙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也许只是一个演艺界的老前辈。 也许看这部电影,也仅仅是出于朋友推荐的巧合。但无论怎样,朱一龙就是从他看过的电影,接触的剧本和角色中,一点点沉淀,一滴滴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小小成绩。他从那些老前辈、老戏骨的身上汲取能量,变成自己的思考,融入到自己塑造的角色之中。 2010年的朱一龙 也许朱一龙自己早已忘记,十年前他自己写过的这篇影评,也许那些感悟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成为他的一部分。而今,我们再读到这篇文字,就仿佛见到一个柔和的少年人,在那个夜里,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正因为喜欢朱一龙,就很想去了解他的一切,考古也好,挖掘也罢,就很想去探寻他成长的经历,看他看过的电影,走他走过的路……发掘那些他并没有轻易展现出的细腻的一面。身处低谷时,不放弃不自轻;处于云端时,不放纵不自负。喜欢上这样的朱一龙,可能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