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将成为张艺谋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张艺谋凭借电影《活着》捧走了戛纳电影节2项大奖:评审团大奖、和人道精神奖。葛优也凭借在电影里的出色表演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可谓名利双收。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张艺谋没有再拍出比《活着》更好的电影,张艺谋不是没有努力过,先后拍出《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归来》等电影,但反响都不如《活着》,因为这部电影实在太过经典,难以超越。 《活着》并没对“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给出明确答案,但起码给出了某种启示。 《活着》剧照 是活着,更是直面死亡纵观电影《活着》里主角福贵(葛优饰演)的一生,都是在面对死亡。 和同村朋友春生(郭涛饰演)一起出去,结果遭逢战争,被抓壮丁,帮着拉大炮,第一次面对死亡——同行的老全(李连义饰演)被流弹打中,死了。 从战场上回来的福贵,终于回到家中,与老婆家珍(巩俐饰演)一家人团聚,赶上批斗地主龙二(倪大红饰演)被枪毙。 此后,孩子有庆被疲惫不堪的春生开车撞倒,被压死在学校的墙根,女儿凤霞(刘天池饰演)好不容易生下一个儿子,难产大出血去世……还有间接见证的春生老婆自杀。 可以说福贵的一生都在面对死亡,别人的,身边亲人的死亡。 一直在讲述死亡的电影,为何名字还叫作《活着》? 我想,是因为“活着”作为死亡的对立面,才是人类的本能。但人类必须直面死亡,因为它无可避免。 “蝼蚁尚且偷生”,死亡是对生命的终结,但绝不是终点。求生是一个人的本能,对中国人是如此,对全人类皆是如此。 《辛德勒名单》里面对残杀,犹太儿童躲进了粪坑,望着缝隙里透出的阳光,是不肯放弃活下去的权力。 《我不是药神》里身患癌症的老太太四处寻医问诊,其本能也是“我不想死!” 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都是人类的本能。 既然活得如此辛苦,为何还要努力“活着”?在历史的车轮下,福贵的一生活得谨小慎微,活得低声下气,活得无比卑微且辛苦,可是,为什么还要努力活着? 这是电影《活着》最值得让人思考的地方。 今年,韩国有三位明星先后自杀引起了网友热议,震惊国内外,崔雪莉、具荷拉、车仁河,在短短50天内,三位曾经在娱乐圈舞台上无比鲜活的生命陨落,加上高以翔在拍摄《追我吧》时猝死,让人们又对“活着”这一概念进行了审视。 具荷拉、雪莉 我们无意揣度他们死亡的原因,也没有权利恶意批评他们的选择,因为无论活着还是选择解脱,都是他们的权力,我们也没有能力左右他们所经受的一切,但是,同样有一个很沉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既然活得如此辛苦,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 许多人将《活着》里福贵的一生折射为中国人的坚韧和对死亡的忍受。但我更愿意将其解读为:只有活着,才能见证生命的不屈。 人为什么要活着?因为活着才是希望,才能审视我们的轨迹。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讲,在历史的洪流里显得格外渺小,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拼命地活着,活下去,才能对过去的一生进行总结,无论它是平庸还是伟大。 张艺谋用冷静而克制的镜头见证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生与死,在镜头的流动下如水流淌,犹如纪录片下普通人的点滴,死亡迫近时的恐惧、悲伤让人潸然泪下的同时,也激起对活着的渴望。 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电影依然是在讲述着如何更好地活下去。 福贵和春生被卷入历史的战争,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第一个念头是如何活下来。 有庆死后,福贵首先想到的还是如何带着一家子继续活下去。 此后,凤霞难产而死,福贵和家珍想着的,同样是带着外孙活下去。 苦难总会结束,活着才有希望,这是在人内心根深蒂固又闪闪发光的东西。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