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有很多人为制造的理所当然。 今天的圣诞老人是白胡子红衣服红帽子。 但其实他原本的形象是绿色的,后来因为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而换了配色。 今天钻石被视为爱情的见证,求婚的必备。 但事实上,钻石与爱情挂钩,是从上世纪30年代才开始流行起来的,目的就是抬高销量和价格。 为了让你买买买。 不过不得不说,钻石的精致与高贵形象,确实深入人心。 在电影中也常常是戏剧冲突的中心。 《血钻》中的腥血纷争,《泰坦尼克号》里的浪漫诀别。 而在下面这部新片中,同样充满了争议—— 《原钻》Uncut Gems 这是今年角逐奥斯卡的热门之一。 外媒评价成绩傲人,妥妥佳作无疑。 烂番茄93%,爆米花87%; IMDb8.1,MTC89分。 不仅如此,还有各路风向标的提名加持。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原创剧本…… 男主角亚当·桑德勒,也将成为「小丑」杰昆·菲尼克斯争夺奥斯卡影帝路上的又一号劲敌。 对比之下,国内许多观众对这部电影并不买账。 豆瓣评分仅为7.5。 评论区的吐槽多是看不懂: 混乱、神经病、无法理解、观影体验差…… 如此两极的评论,反而更引起了鱼叔的极大兴趣。 与其纠结别人的感受是否正确,不如自己一探究竟。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个关于欲望将人毁灭的故事。 主人公Howard(亚当·桑德勒 饰)是纽约钻石交易区的一个小老板,每天都在和一堆金光闪闪的珠宝打交道。 但私人生活却很灰暗,劣迹斑斑。 他是一个婚内出轨的丈夫,一个不称职的老爹,一个脾气暴躁的情人,一个负债累累的穷鬼,以及一个野心勃勃的赌棍。 最后一个身份尤为重要。 赌是他的生活重心,总一门心思想干票大的。 但高收益意味着高投入与高风险。 缺少本钱的Howard便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每天在讨债的混乱里度日。 这天,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了。 Howard花费一年多时间,借了十万美金,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矿区购买了一块原钻。 几经辗转到了他的手里。 这块原钻价值不菲。据Howard自己估算,至少百万美刀! 赶巧的是,经朋友介绍,NBA巨星凯文·加内特来光顾自己的店铺(没错,在电影中由他本人饰演了自己)。 并对这块未经雕琢的原钻一见倾心。 宝石的五彩斑斓令他心醉神迷。 二话不说,Kevin立刻提出要买下它,觉得那会是自己的幸运物。 Howard自然不答应。 原钻他已经预约了要拿到拍卖会上去拍卖,更是他咸鱼翻身的底牌。 好说歹说之后,Howard同意Kevin带走原钻去打今晚的比赛。 而作为担保,Kevin则把自己的总冠军戒指交给了Howard(影片中的时间是2012年,而凯文·加内特曾在2008年获得过NBA总冠军)。 本来,是挺简单一件事。 等到明晚,原钻和戒指各自物归原主。 但Howard接下来的一番骚操作让人目瞪口呆。 老赌棍转头就把总冠军戒指拿去当了,然后拿着这笔钱跑去赌球。 赌的就是今晚的比赛。 赌凯尔特人队会胜利,赌Kevin会拿下本场MVP。 结果。 真的赢了,Kevin表现奇佳,大杀四方。 按照赔率,Howard也因此血赚一笔,至少有六十万美金。 这时,上帝跟他开了第一个玩笑。 原来,债主们一直都在跟踪他。 发现他不知从哪儿弄到一笔钱,不仅没有还债还全都拿去赌了,对此感到十分恼火。 而他们也转手搞了个骚操作。 把Howard的赌注取消了,直接拿赌资填债。 本来都可以到手,还清债务的六十万,就这么没了。 咸鱼翻身成了竹篮打水,一切又回到原点。 但Howard并不死心,只要原钻还在,自己就还有机会。 自从上次比赛大胜后,Kevin对原钻愈发痴狂迷信。 Howard对此一清二楚,他正是要利用这一点。 甚至是在Kevin提着17.5万美金现钞想来买下原钻时,都坚定地一口回绝。 「想要原钻?去拍卖吧。」 Howard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 然而,上帝又开了第二个玩笑。 拍卖会对原钻的估价远远低于Howard的心理预期。 根本没有想象中的百万美金,实际仅有15.5万美元。甚至比Kevin的出价还要低。 珍视的宝贝,翻身的底牌,攥在手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远没有想象中有用。 无奈之下,他继续动歪脑筋。 雇人在拍卖会上故意抬价,想让Kevin当这个冤大头。 不料手段过于拙劣,被Kevin身边的拍卖咨询师从中阻拦。 原钻最终以19万的价格,被Howard雇的人,也就是被他自己拍下。 咸鱼翻身再次失败。 哦,倒也不是完全一无所获,他身上背的债更多了。 太惨了,实在是太惨了。 经历了大风大浪的Howard都忍不住在情人面前失声痛哭: 「我做什么都是错的,诸事不顺,真的没有办法了。」 好在,上帝还是给他留了条活路。 Kevin愿意冰释前嫌,以17.5万的价格买下原钻,他实在太喜欢这块宝贝了。 有了这笔钱,该还的债都还清,也就可以美好大结局了。 但Howard偏不。 他的欲望没有被填满。 他还要赌,继续赌。 要用这笔钱破釜沉舟,逆风翻盘。 Howard又把所有的钱,全都拿去赌Kevin的另一场球赛。 赢,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 输,估计他压根没去想过。 说实话,看到这里,鱼叔的惯性思维几乎已经提前判了这场比赛的败局。 不可能让他这么幸运的圆满收场。 万万没想到,秒被电影打脸。 凯尔特人和Kevin赢了,Howard再一次赌赢了。 这一次,他赢了123万。 欣喜之际,债主冲进门,对着Howard当头就是一枪。 这条滥赌的命,结束在了胜利的一刻。 他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可自己却已无福消受。 这是上帝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玩笑。 之后,上帝就亲自接见Howard了。 该如何评价看完电影后的感觉? 豆瓣有条热评描述得极为精准: 赌博胜利,是爽的; 赌博失败,是惋惜的。 但赌博胜利了但又迅速夺走,却是叫人崩溃的。 情绪上太拧巴了,就像冰淇淋刚要尝第一口却整个掉在地上。 憋着口气,无处发泄。 除了剧作上这种堪称折磨观众的戏剧处理,还有试听上的效果加成。 吵。 太吵了。 嗡嗡响得人脑子疼的电子乐; 聚集到一处集中爆发的庞杂背景音; 以及人物间大段大段的矛盾冲突,台词交流几乎全靠吼。 几乎是在争吵中插播了一部电影。 隔着一道怎么都打不开的该死的防盗门,里外两侧的人都在不断提高嗓门试图让对方听清楚,声音一浪盖过一浪。 没有任何人愿意停下来先等对方说完,大段快速而重叠的,饱含交流者激烈情绪的对白,争先恐后地钻进耳朵。 观众被逼得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仔细分辨,却仍然在许多时候处于茫然的失焦状态。 更不要提主人公Howard永动机一般的旺盛精力,没有一刻不在大呼小叫。 不是在夜店对着出轨的情人咆哮,就是在挖空心思磨破嘴皮打发讨债的人。 要么就是一边快步在街道上穿梭,一边继续在电话里骂骂咧咧。 从Howard的身上,观众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某种,异常的精神状态。 仿佛在种种危机的追逐下,反而使他催生出某种扭曲的兴奋,以至于需要燃烧生命来制造这片刻难停的喧闹。 仿佛只有在死的那一刻,才能够停止下来。 又或者说,只要停下来,也就大限将至了。 因而从这个角度讲,一开始提到的部分观众对于影片「混乱」、「头疼」的评价的确不无道理。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其实是导演煞费苦心的有意为之。 滚雪球一般的债务危机,一波胜过一波的矛盾设置,一路推着观众的情绪达到最高点。 然后重重跌落。 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追随着Howard的视角不停奔跑的镜头,还是充斥得几乎要溢出画面的大段激烈的台词,都为观众提供了绝佳的代入感。 几乎是轻而易举地,便能被拉进Howard疯狂的精神世界。 画面与声音一同将主人公的种种情绪投映在观众的大脑。 兴奋、紧张、恐惧……乃至会因此出现生理性不适。 而如此繁复的镜头呈现,看似杂乱,却有章法,多线并进,有条不紊。 这需要极为强大的场面调度力与导演把控力。 如此绝佳的视听语言运用,或许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优秀之处。 除此之外,电影还进行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有趣表达。 影片一开始,发现原钻的矿工透过绚烂的晶体内部,仿佛看到了浩瀚的宇宙。 而宇宙延伸的出口,是Howard的体内。 彼时的Howard正为了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在做肠镜检查。 而影片的结尾,穿过血泊里的Howard脸上的弹孔进入他的身体。 翻转腾挪,最终又回到了那个晶体的世界,那片浩瀚的宇宙。 两段梦幻的镜头形成的首尾呼应,背后也别有深意。 原钻,不过是人体内是一块结肠癌。 都有着致命的毁灭性。 如果说原钻是地球孕育的结石,那么,欲望不也是人心孕育的结石么?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看过之后很难令人产生愉悦感的电影。 仿佛被人绑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用麦克风吼了足足两个小时。 甚至于一些观众经历过这趟不得喘息的旅程后,会陷入短暂不适。 但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有别于文字叙事的地方,或许就在于它对于声音与光影的运用。 换言之。 如何呈现一个故事,是电影更为特殊的意义。 而《原钻》显然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尝试。 就像钻石的无数切面,每一面都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审美也一样,没有哪一种评判体系掌握着绝对的对与错, 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世界。 对于同一部电影,不同人会有自己的审美和喜恶。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评判标准,而排斥了解其他标准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会错失许多世界的精彩。 那该有多可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