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和老公看《攀登者》时,他觉得拍得挺好的,但是,我一看到开头就觉得压抑得难受,完全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01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语言不通就看不懂电影 从前有个卖柴的,挑了一担子柴到街上卖。 有个书生喊他:“荷薪者过来”,意思是,挑柴的过来。 卖柴的听懂了“过来”两个字,就过去了。 书生继续问“其价几何?”意思是,柴价格是多少? 卖柴的听懂了“价”这个字,就回答了价钱。 书生嫌弃价格贵,又说“其薪枝多而茎少,盐多而焰少,请损之”,意思是,你的柴小树枝多,大的树段子少,烧起来烟多,火不旺,价钱降一些吧。 卖柴的一句没听懂,一气之下,挑着柴就走了。 可是,我们看电影时,也经常遇到同样的事情。因为,导演用了独特的语言系统,所以,观影的人看不懂,导致影片上座率和评分很低,观影人打瞌睡或者频频吐槽。 在讽刺导演的表达方式过于个性化的同时,我们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懂得如何解读所看的影片?甚至,我们以为自己看懂的影评,也可能存在另一种内涵? 比如,《教父Ⅱ》被广泛评价为是一部惊心动魄且制作完美的帮派电影,可是,当你追寻每个行为背后的根源问题,就会发现,是资本主义主导了一切。其实,这是一部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完美缩影的电影。商人对资本的追求,把家族谱系、安全需求、男性友谊等进行了摧毁,却以帮派问题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你去电影院看外语片时,喜欢选择原版,还是中文配音版呢? 大多数的观影人喜欢选择原版,胜过选择中文配音版。因为,同样一句话,当以英文表达出来,其语音语调附带的观影感觉,远比中文配音的语音语调附带的观影感觉更强。迄今为止,这两者之间相差无几的,只有唐老鸭的中文配音者李扬可以当之无愧,其他的配音都失掉了原有的滋味。 03 你看到的影像,都是导演想要你看到的“真实” 电影是艺术转化的结果。这决定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影像,不等于现实。可是,我们往往低估了这种艺术化处理。因为镜头的摄影特性,影片画面中颜色的范围和质感、拍摄速度和画面产生的不同视角,决定了观影者可以从影片中获取那些信息。 影片画面中颜色的范围和质感是比较容易感受到的。比如,《双子杀手》中,Henry(威尔·史密斯饰)和他的克隆体之前追逐时,画面的色调比较鲜明,而当他的克隆体拥有自己的身份,进入校园体验正常青年人生的时候,画面的色调比较平和、静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