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从未见过如此危险的动画。 被过度解读,有危险。 正确解读了,还是危险。 而最危险的是,这个世界没听懂它的警告。 这是Sir今年一份迟到的安利。 但即使迟到,也毫不减弱它的价值—— 《进击的巨人 第三季》 進撃の巨人 Season3 日推热搜最高排位第1,推特满分率94%历史第一,MyAnimeList 9.13分历史第一,豆瓣从9.0分升至9.8分,IMDb历史上第一个取得满分10.0的单集。 在我们这个年代,最有资格被称为神作的动画。 生于岛国,却没有一点“东洋味”。(日本美学四件套:物哀、幽玄、侘寂、意气) 凭借由表及里的世界性,它成为当代东方,为数不多在叙事和思辨深度上能和《权游》掰手腕的通俗剧作。 且来见证这场,注定名留青史的进击。 01 那一天,人类终于回想起了,曾一度被它们支配的恐惧。 以及,被囚禁在鸟笼中的屈辱。 从有记忆开始,艾伦·耶格尔就知道墙壁的意义—— 抵御人类的天敌,巨人。 三堵高大的围墙,将恐怖的巨人隔绝在外,也将幸存的人类围困在内。 起初,艾伦总是对天发呆,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有一次,他的朋友阿尔敏,带来一本书,激动地向他讲述外面的风景: “燃烧之水,冰之大地,砂之雪原。” “还有延伸到地平线,被称为‘海’的巨大盐湖。” 艾伦这才发觉,世界,是广阔而美丽的。 他和阿尔敏约定,总有一天,一定要翻越高墙,去看真正的大海。 他周围多数人,很难接受这样激进的想法。 面对强大的巨人,人类基本只有死路一条。 在墙壁内平和无事地度过一生,总比暴死在荒野来得强。 直到那一天,超大型巨人和铠之巨人突然出现,打破城墙。 成群的巨人涌入城镇捕杀人类。 虚假、消极的安宁,在强大的不可抗力面前不堪一击。 没有神迹,没有救赎,没有值得托付性命的英雄,和绝对安全的场所。 这不是那种被一拳揍飞500米开外还只是擦伤的热血少年漫。 对“人被杀,就会死”这一简单定律的贯彻,赋予了故事以现实的沉重。 艾伦的妈妈被压在瓦砾下动弹不得,巨人又正在接近他们,她叫艾伦快逃。 这是母亲的本能。 而下一秒,当艾伦真的被士兵强行带走了,她又颤抖着,捂住嘴巴说出心声: 别走…… 这是人类对死亡的天然恐惧。 目睹了母亲被巨人吞食的惨况,艾伦的眼里燃起恨意。 他加入士兵团并发誓: 一定要消灭所有的巨人,把这群吃人的怪物驱除殆尽。 他必须战斗,不断地战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 人类士兵对抗巨人的武器:立体机动装置 还只是少年的艾伦,却不得不醒悟—— 这是一个美丽却又残酷的世界。 02 2013年4月,《进击的巨人》第一季开播。 凭借骇人的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草蛇灰线的设定和优秀制作带来的连续感官刺激,《巨人》成为那年最火也是最多争议的作品。 喜欢的人,和已经看过漫画的人,逮住谁都要一顿夸赞安利。 讨厌的人,早早弃番,以粗糙的画风、单调的剧情、只会大喊大叫的愣头男主作为攻讦点,乃至草率地给《巨人》扣上“右翼”的帽子。 必须承认,6年前,Sir也一度以为,这只是一部以血腥猎奇为卖点,博人眼球之作。 但26岁就开始连载的谏山创,却用这几年,悄然把《巨人》推向了更高的格局。 为什么会有巨人? 为什么超大型巨人和铠之巨人在破坏城门后,却突然消失? 怎么才能结束这场强弱悬殊的祸乱? 当叙述视角从艾伦转到卧底三人组,观众才得以接近所谓的真相—— 莱纳,贝尔托特,阿尼,都是艾伦的亲密战友。 他们一同接受过三年新兵训练,一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 莱纳总是挂在嘴边的话,是结束这一切,回到故乡。 实际上,他和贝尔托特,就是此前破坏城墙的那两个特殊巨人。 他们和阿尼卧底多年,直到艾伦奇迹地从巨人口中生还,还拥有了变身巨人的能力。 三人才真正行动起来,准备把艾伦绑架回自己的国家。 但,在墙壁内的这几年,接连看到由自己发起的侵略所造成的炼狱景象,侵蚀了三人的心智,也动摇了他们的立场。 莱纳,患上严重的精神分裂,必须把卧底和士兵的人格分开来,才能远离内心的罪恶感。 贝尔托特在身份暴露,遭遇昔日同伴的质问时,慌乱地大嚷: 你们这群“恶魔的后裔”! 如在催眠自己,逃避现实。 也点醒了所有人—— 极有可能,在别国,人们同样把这个墙中之国,视为对自身最大的威胁。 所以才想方设法地,动用巨人力量,派遣卧底,试图完全消灭他们。 并且,统治者有意煽动、夸大种族对立情绪,以便把战士们调教成为兵器。 而女巨人阿尼,更因为动了同情心,放走了阿尔敏,却让阿尔敏猜出了她的真实身份,导致自己在城中被围捕。 在被擒前,阿尼再次流下眼泪。 第一次,正是在放走阿尔敏后,自己却中了埋伏,险些殒命之际。 她说: “我只是想被当做人类来看待。” 可最终,阿尼却为这个愿望付出了惨痛代价。 正如在实施围捕行动前,阿尔敏对阿尼说的——
这场纷争,没有对错,只有立场,只有仇恨的连锁。 如果可以,谁都不想杀人,背负上血债。 但作为一名士兵,所能做的,只有服从命令,执行任务,化身没有感情的机器。 只是人性难以泯灭。 于是他们在道德和大义间挣扎,在善恶的界线上摇摆。 说《巨人》鼓吹战争,是无稽之谈。 恰好相反,通过对战争的刻画,以及对立双方个体困境的展现,谏山创想要控诉的,是把人异化为工具的战争的恶。 在这一点上,谏山创秉承了和他前辈一致的反战思想: “所谓战争,看似是正义的行为,可一旦开始了,无论怎样的战争都会变得糜烂。”(宫崎骏) 03 为什么伟大的作品常是悲剧? 甚至多数优秀的喜剧,剖开来看,同样以悲情为基底? 无非是悲剧更接近世界和生命的本质。 无非是悲剧在惨淡的真相面前,不嘲弄也不消解,只是冰冷却用力地直视,不挪开视线。 席纳,罗塞,玛利亚。 三面高墙,挡不住外敌和内乱,更挡不住人们对真相的渴望。 第三季,调查兵团历经惨烈的战斗,以接近团灭的代价(300人剩下9人),从巨人手中夺回了玛利亚之壁,来到艾伦家的地下室。 这里有艾伦父亲留给他的遗物—— 记载了历史真相的笔记。 曾经,艾伦他们的祖先艾尔迪亚人,征服了马莱国,并对马莱人展开种族清洗。 百年前,马莱人成功复国。 于是,为了赎罪和避战,在王的带领下,大部分艾尔迪亚人来到一座孤岛上,用墙壁把自己困在其中。 出于维稳,王还用自己的异能,抹去了所有子民的记忆。 一方面,夺权后的马莱人,在本国,对留下的小部分艾尔迪亚人展开又一轮种族歧视政策。 △ 和二战时期受不公遭遇的犹太人相似的打扮 另一方面,出于对能变身成巨人的艾尔迪亚人的恐惧,马莱人把犯法的艾尔迪亚人变成无垢巨人(即没有自主意识和智慧的巨人),流放到孤岛上。 出于吃人的本能,巨人会向墙壁聚拢,起到隔离带的作用。 也就是说,艾伦他们想要消灭的,长久以来相抗争的,竟是自己的同胞。 原以为正邪分明的战争,不过是一场被精心设计的同族相残。 原来,真的如贝尔纳特所言,他们是犯下不可饶恕之罪那一方的后代。 但是种族的罪过,必须要由生而无辜的后代来继承,并为此接受责罚,甚至失去自由吗? 对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做任何武断的回答,都是不负责任的。 墙壁内的每一代王,严厉地遏止任何探寻真相的尝试。 调查兵团团长,艾尔文·史密斯的父亲,是一位历史老师。 在艾尔文年幼时,他爸就因为察觉历史课本与现实的不符,而神秘“消失”。 哪怕后来成为团长,支撑他一次次出走壁外的动力,还是对“答案”的渴求。 可他却倒在了抵达地下室的前夕。 玛丽亚之壁夺回战。 后有超大型巨人接近,前有野兽巨人投掷乱石。 兵团这边,只剩下最后一支新兵小队。 一向指挥如神的团长,却产生了情绪波动。 因为眼下,突围的唯一方法,是由他率领小队佯攻,让兵长利威尔趁乱绕后,斩杀野兽巨人。 说是正面佯攻,其实就是去送死。 可多年的梦想触手可及,他不想死。 他的挚友利威尔,却强压感性,做出了最冷酷的决定——
作为回应的,是团长数秒内的4次表情变化—— 1.讶异:兵长迅速地做出了最正确、无情的判断。 2.失落:害怕死亡,以及无法实现梦想的遗憾。 3.低头苦笑:总算摆脱此般苦难人生的慰藉。 4.微笑看向兵长:感怀二人的友谊,并寄托未来于他。 “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存意志,而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痛苦在于,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一切都将成空。 这一次,团长不再用“为人类献出心脏”这样空洞的口号煽动士兵。 他直白地告诉士兵,前路即是死路。 战斗也好,不战斗也好,都会廉价地死去。 于前去送死的士兵个体,战斗的意义,就是毫无意义。 但即便如此,也必须战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火把递到幸存者手上,由他们继续开拓前路。 如团长所言,这是对抗这个残酷世界的唯一方法。 这之后,手握珍贵药剂的利威尔,又面临第二次抉择。 一边是濒死的团长,另一边是烧成焦炭、只剩一口气的阿尔敏。 两人,他只能救一个。 于情,利威尔和团长,二人是多年的旧相识。 于理,团长有大局观和决断力,深受民众和部下爱戴。 显然,前者更有继续活下去的资格。 利威尔会选谁,让Sir先卖个关子。 04 同为当代最杰出的叙事长篇,《巨人》常被拿来和《权游》作比。 最表征的,是这两部作品中,都有难以跨越的高墙—— 《权游》里,是拦截异鬼的绝境长城。 《巨人》里,是豢养艾尔迪亚人的石壁牢笼。 但两个故事,却有截然不同的内核。 前者说白了,是一群价值观既定的大叔大妈,为了各自的欲念挑动纷乱。 所有的勾心斗角和文韬武略,指向的,是君临城血染的铁王座。 而后者,是一群成长中的年轻人,一次次地被严酷的现实鞭笞,被强大的威权镇压。 原本坚信的价值观,被无数次碾碎重建。 但他们不甘就此倒下,反而以决绝的殉道者姿态前仆后继,去追寻那个遥远的、本质上指向虚无的理想。 一者,是旧秩序的圆周率。 一者,是乌托邦的大幻灭。 起初,发动了巨人之力的艾伦,犹如圣子降临。 其他人,包括他自己,都深信他就是那个命定的救世主。 到后来,当他知道了自己不过是个随时可被更换的容器时,天选之人的错觉和骄傲,随即烟消云散。 原来自己也只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 更可叹的是,承接了巨人力量的容器们,寿命将大幅缩短。 他时日无多。 第三季的结尾,只剩下9个人的调查兵团,翻山越岭,终于如愿看到了大海。 经过了漫长思考的艾伦,却悲伤地指向看不见的彼岸,说道: 消灭了所有敌人,我们就能真的自由吗? 答案自然是,否。 在最近的漫画剧情中,艾伦的样子,已和最初相去甚远。 所施行的暴烈举动,俨然上任三把火的新晋大反派。 △ 艾主席和他的马仔们 但有理由相信,视自由高于一切的艾伦,会以相当惊人的方式,在死亡到来前,为后代人留下一个有更多可能性的世界。 巨人的开篇: “那一天,人类终于回想起了,曾一度被它们支配的恐惧。以及,被囚禁在鸟笼中的屈辱。” 的确和《百年孤独》那段经典的开场白: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有异曲同工之处。 Sir有一个心得。 越优秀的作品,越无法用简单的几句话概述。 它就像万棱镜,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映见自己,也看到不同的风景。 这一次看完《巨人》,Sir领略到的一味,正是孤独。 比实质的墙,更具阻拦之效的,是心灵的墙。 人和人的无法理解,不同种族的隔阂,沟通的缺位和失效。 这才是所有争端的起源。 身陷无形囹圄的每个角色,等同于在无边孤独中漂游。 当前任王不顾手上还没拔出来的匕首,跪倒在刺客肯尼面前,请求对方的原谅时。 一场不是你死我亡的暴力,便平息成了双方的妥协。 所以上一任的进击巨人,要艾伦的父亲,穿越墙壁,去爱人。 “如果做不到,就只会重蹈覆辙而已。” 《进击的巨人》第一话,标题是《致两千年后的你》。 有网友猜测,那个“你”,指的就是下一个,从艾伦那继承巨人力量的人。 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变得像一部漫长的回忆录。 其中不时穿插补充的,正是阿尔敏的旁白。 Sir大胆猜测,当这一切结束,阿尔敏会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和新世界的见证者之一。 为什么是他? 让我们回到上文,兵长利威尔的抉择那里—— 他选择拯救的,是阿尔敏,而不是团长。 表面上,可能是利威尔为了不再把团长召回这个充满灾厄的世界,让他长眠休息。 但实际上,很可能,是利威尔明白,团长的梦想,是探寻历史真相,而这个愿望近在他眼皮底的地下室,即将实现。 而阿尔敏的梦想,是去看遍整个世界,更加恢弘,也更近于人类的开拓本能。 之前说到的,去刺杀前任王却最后投诚的肯尼,是利威尔的叔叔。 死前,他曾对利威尔说道: 所有人都是某些事物的奴隶 利威尔,是为了人类更长远的未来,选择了一个更伟大、更具诱惑、更容易俘获人心的“幻觉”。 在这个残酷、沉重至极的世界里,有两样东西,被无限地加以美化和放大。 一个,是年轻士兵们,使用立体机动装置时,自在飞舞的身姿。 另一个,是天空。 这片风景,绝对平等地,属于降生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关于《进击的巨人》结局的最后一个分镜,其实谏山创早已公布—— 是一个身形疑似艾伦的男人的背影。 他抱着一个新生的孩子,抚摸他的额发。 艾伦告诉这个对世界还一无所知的孩童,说: “你是自由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