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不是药神影评

jeff963 2019-12-30 10:03 976人围观 神剧与烂片


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火爆,“救命药该不该这么贵”的问题,掀起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

有许多人开始科普专利药的研发成本,强调专利保护对人类健康福祉的长远保障。

对电影鼓吹仿制药、把药企树立为反派表示不满。

药企是被电影妖魔化还是被现实道德化?

穷人吃走私药是“你弱你有理”还是对既得利益者的血泪申诉?

选择了利益是否意味着必须放弃公平?

你站在谁的位置,就会看到什么样的真相。

?

如一位博主所说,“穷人的生命权和知识产权的矛盾,其实超越了法律,甚至超越了道德,上升到了价值观的冲突”。

在不同的价值观下,天价救命药可以是利益驱动科技进步的必然存在,也可以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负面产物。

?

引自微博@赵皓阳-Moonfans

凡事涉及价值观,必然复杂且难以中立,小十君无意去说服哪一方,咱们点到即止。

回归电影层面的问题。

许多观众看后都把它比作中国版《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之前就有读者在《“中国病人”,张嘴吃药》一文底下留言,想让我们聊聊这两部片子的不同之处。

?

为什么两部片子之间能产生这么强烈的联想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两者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医患题材电影。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2015年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代购药物被抓的真实案件;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改编自上世纪80年代德州电工罗恩·伍德鲁夫的抗艾经历。

?

陆勇因为正版格列卫太贵,去印度购买价格只要格列卫百分之一的仿制药;

罗恩则因为当时唯一的官方抗艾药AZT毒性太强,跑到世界各地寻找新的处方和替代疗法。

他们都将更便宜或者更有效的药物推广给了其他病人,便是这个举动让他们身为一个弱者,走向了体制的对立面。

非常相似的改编原型,导致两部电影在购药、卖药的情节点上有所重合,但是呈现出来的气质却迥然不同。

《我不是药神》就好像程勇这个上海小市民,世俗、圆融又充满悲悯。

它是底层悲凉的灰度与英雄主义的暖色对撞下的复杂况味。

?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仿若罗恩·伍德鲁夫这个德州牛仔,尖锐、顽强、充满生的渴望。

它是“在颠簸的脊背上紧握生命的缰绳”之生猛纯粹。

?

具体来说,可从三点探讨两个相似题材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表达。

01 视角

健全人VS患者

若说两者最大的不同,便是主人公所代表的视角差异。

视角不同,承载的立意就完全不同。

《我不是药神》的剧本改了三年,其中最大的改动就是将程勇从病人变成了健全人。

健全人视角,其实也就是观众视角。

观众跟随着程勇的目光,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慢慢走近、了解、体恤病人这个群体。

最终达到共情的目的。

?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则是一部典型的传记片。

将灯光聚焦在身患艾滋病的主人公身上,突出其个人事迹的传奇性。

同样是人到中年的“烂人”,徐峥饰演的程勇主要体现在没钱没尊严的麻木状态。

马修·麦康纳饰演的罗恩·伍德鲁夫则是个声色犬马的享乐主义者。

?

酒精、毒品以及性行为上的放纵,彻底击垮了他的身体,最后被医生告知感染了HIV病毒,只有30天生命期限。

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艾滋病被误认为是同志专有病。

作为恐同的钢铁直男,罗恩用了几十个"fuck"问候医生后,也无法接受自己因为艾滋,濒临死亡的事实。

?

在30天期限到来之际,罗恩开始自救。

当时唯一被美国药管局批准面市的抗艾药物叫做AZT(叠氮胸苷),由于药物还处在为期一年的双盲试验阶段,罗恩根本没有时间等来救命药。

国内药吃不到,国外药没有许可证,陷入绝境的罗恩只有从不正规的渠道购药。

?

起初他靠贿赂医院清洁工拿到了三瓶AZT。

药源断了后,罗恩按照清洁工给的联系方式,来到墨西哥瓦斯医生处进行非常规疗法。

从瓦斯医生的口中,罗恩才知道AZT的毒性太大,会损害病人的身体。

瓦斯医生用毒性更小的DDC加上完全无毒的多肽引,让罗恩的身体在三个月内得到了有效恢复。

?

但是这些有效的药物在美国却是未经批准的。

从鬼门关杀回来的罗恩,从此成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一面从国外贩药卖给艾滋病人,一面走上了与药管局的抗争之路。

?

两部电影都埋有非常明显的数字线。

《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卖药的价格从最初的5000块降为最后的500块,这是良知打败金钱的过程。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数字则是罗恩的生存期限,由医生断定的30天升为最终的2557天,这是生命意志战胜病魔的过程。

程勇的道德感,因为他是可以置身事外的健全人身份,显得更加可贵。

罗恩的抗争,因为尽头是看得见的死亡结局,其过程更显生命力的伟大。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