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在未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为了在2500年后抵达新的恒星系,在漫漫宇宙征程中不断攻克难关的故事。 听说这部影片光特效就耗资3亿,除此之外还有无数的道具,手稿等等,但最终事实证明,付出终会有回报。比起刘慈欣的原作,郭帆导演真是将细节缩放以及情节增删把握的堪称完美,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要将这么庞大的“流浪计划”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着实不易。 
在导演郭帆看来,《流浪地球》体现出的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烙印和对土地的眷恋”,是中国人的故土情结与对家园的眷恋根植于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从而让这种科幻叙事理念有了独特之处,这种文化和精神内核让“中国式科幻”有了一种确凿的可行性。 很难一句话概括这部国产硬核科幻影片究竟涵盖了多少内容:家庭,国家,民族,信念,坚持,牺牲,亲情,团结。。。。但我认为最能描述这部影片的就是两个字——希望。 
面对太阳的加速膨胀,为了生存,人类似乎没有选择余地,除了向前还是向前。希望往往是在最绝望的时刻迸发出来的一束光,在这部影片中,这是一束高达5千公里的光,一束承载着35亿人生命的光。就在这光的两端,我们见证了超越一切的父子情。“儿子,当你抬头就能看见木星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现在我看到了,可是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刘启和父亲的生离死别似乎在那么庞大的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但真正触动我的,正是他们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给了芸芸众生以希望。其实在空间站爆炸的一瞬,刘启父亲的名字就已经被刻进了历史中,这无疑已经是对英雄最崇高的缅怀。从科幻回归现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不在少数,氢弹之父“于敏”,沙特记者“卡舒吉”,探月之父“欧阳自远”,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自从刘慈欣得奖,科幻这个词就不断被拿上台面,科幻在国内的探讨热度越来越高的背后,其实是无人驾驶、大数据、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智能硬件、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些以前仅在科幻小说、电影中出现的新兴技术,已经被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国内BAT等各大科技巨头逐渐应用到现实领域。 每一个电影火的背后总有能触动电影发布的时代的人的心灵的东西。相对于过去几年国内电影业的浮躁导致小鲜肉烂片扎堆一度被资本裹挟,《流浪地球》所展现了一个重要的闪光价值点是对电影的制作上的认真与严谨态度以及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认真做好细节,不含糊。在与外国顶尖特效团队谈判无果后,导演组决定自食其力,自己动手,请中国自己的特效团队来打造。终于取得成功。 
这部影片太震撼人心,我只在这里谈谈个人见解,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希望各位自己去细细品味。值得一提的是,刘慈欣本人看电影初稿时就已泪流满面,这部影片也许标志着中国科幻正式启航,要说流浪地球已经开启中国科幻电影之春为时依然尚早,但是我们却能够明确的感知到这种潮水流动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