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今天开始之前,容Sir先小小得瑟一下。 嘿嘿。 本届奥斯卡大奖,Sir又押中了。 最佳影片《绿皮书》,实至名归。 无疑,电影是好电影。 豆瓣评分8.9,超过近十年所有奥斯卡最佳影片。 但掌声也夹杂噪音。 只要小金人加身,电影就不止于电影。 得奖之后,《绿皮书》几乎被各种争议淹没。 “种族”“肤色”“平权”“反思”“救赎”…… 还是那句话—— 把电影还给电影。 今天这篇,让我们暂时忘掉这些大词,从细节出发,只回答一个问题: 奥斯卡最佳,到底好在哪? 《绿皮书》 Green Book 还是让人忍不住被吸引的几个大字—— 改编自真实故事。 影片改编自一段真实的老铁情。 唐纳德·谢利(马赫沙拉·阿里 饰),美国历史上一位天才黑人钢琴家。 受过高等教育,出身艺术世家,在全国都颇负盛名。 本可以安安静静搞艺术,他偏要搞事—— 决定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消除偏见。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他急需雇用一名白人司机。 托尼·利普(维果·莫滕森 饰),意大利裔的白人混混,在酒吧做安保。。 出身底层的他,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但不滥用暴力,因为酒吧装修而没了工作。 为了交上房租,他急需找到一份正经工作。 看出来了,两人的成行并非一拍即合,更多是各取所需。 一黑一白,一主一仆。 肤色有差异,阶级有距离。 《绿皮书》讲的是一段公路旅行,也是两个完全各异的齿轮互相磨合。 从不容走到包容,再从了解走到理解,终点是一段超越种族和身份的真挚友谊。 片名“绿皮书”,是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境内旅行必备的生存手册,标注了美国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走错地方,有可能被活活打死。 想要细致解读电影,深入人物,你可能也需要一本“生活手册”。 比如,衣服。 从两人第一次见面说起。 利普去参加面试,谢利博士从房间里走出来迎接他。 最开始看的时候,Sir就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后来才明白,是衣服。 看谢利博士的一身打扮。 一件黑色T恤打底,外面穿着一件非洲传统长袍,脖子上挂着各种非洲首饰。 日常生活中,没人会这么穿。 显然,他是在放大自己的黑人身份。 这种焦虑,来自他与人会面时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爱表现什么。 他觉得自己不像黑人,所以要穿得很“黑人”。 那真正代表他内心的服装是什么? 答案:西服。 电影后半段有场戏,谢利博士和利普路过一家高档定制服装店,他被橱窗里的一件衣吸引。 展示这件衣服的道具模特,是个金发碧眼的白人。 利普下意识说了一句话: 这家伙看上去很像你 论相貌,当然不像。 像,是因为看到西装革履的模特,就让人联想到博士的优雅和体面。 利普了解博士,所以也只有他觉得像。 所以,当谢利博士进店准备试衣服时,也理所当然被白人老板拒绝。 之后的剧情,继续在“像与不像”间剧烈摇摆。 依然能从衣服体现出来。 他衣不蔽体。 在酒店浴室被警察抓住后,谢利博士赤身裸体地被铐在水管上。 利普前来解救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 天呀,你们给他条毛巾啊 一条毛巾,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尊重。 可即便是这样的尊重,谢利博士也不配得到。 电影结尾,谢利博士拜访利普一家。 一开门,发现他特意换了一件衣服。 和之前风格完全不同的。 红色的衬衣,呢子风衣,脖子上系着一个丝绸围巾。 Sir不懂时尚,但谢利博士的打扮让Sir想到了一个角色。 《教父2》中的阿尔·帕西诺,扮演西西里后裔迈克。 如果Sir没猜错的,谢利博士为了拜访利普的这个意大利裔家庭,特意换了一身意大利式的服装。 他把自己变得“像”利普。 一身服装,是情理之外的尊重。 谢利博士把这份尊重,悄悄献给了利普一家人。 《绿皮书》中衣服的反复出场,实际上是对种族意义的反刍—— 衣服,不就是另一层肤色。 而穿着同样的衣服,就是同样的人吗? 有一个细节让Sir印象深刻。 两人路上遇上警察查车,以为要找黑人博士的麻烦,谁知先动手的却是白人利普。 被惹怒只因为警察一句话:“你自己也是半个黑鬼。” 向来圆滑的利普,上去就是一拳。 因为他被叫黑鬼?不。 是因为他被掀开了那件伪装自己的“衣服”。 警察看到了他的驾照,上面写着一个意大利语名字。 说意大利语的白人=非纯种美国白人=半个黑人。 呵呵,荒唐吧。 但即使荒唐,依然选择披上那件“衣服”,屡次隐藏自己的姓氏,对外称自己为“利普”。 种族歧视是什么? 它不仅为白人提供了莫须有的特权,更为所有人提供了互相残杀的通行证。 另一个意象,食物。 吃,在《绿皮书》里至关重要。 各种食物的出现,随着利普和谢利博士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Sir重点说那场著名的“吃鸡”戏。 两人来到肯塔基州,利普买了两个肯德基全家桶,在车上吃起来。 谢利博士说他这辈子都没吃过炸鸡 利普不信,回了一句: “你哄谁呢 你们这帮人就爱吃炸鸡。” 偏见。 但偏见,也正是“求同”的开始。 博士翻了个白眼,表达自己的不满。 利普不听,把鸡几乎糊到博士脸上。 接下来,是大型真香现场—— 吃完了鸡,骨头怎么办? 利普潇洒地把骨头扔出窗外,博士扭捏地有样学样。 哈哈哈。 扔嗨了,利普顺手又把可乐杯扔出窗外。 停! 博士笑容逐渐消失,命令利普停车把杯子捡回来…… 因为塑料杯不可降解,动物吃了也会致命。 好笑吗? 好笑。 但绝不仅仅是好笑。 在Sir看来,这场戏至少有四层意思。 首先,偏见与对抗偏见的偏见。 利普那句“你们这帮人就爱吃炸鸡”,明显属于刻板印象,不加思考地认为某类人应该做某些事。 博士反抗吃鸡,正是要对抗这种刻板印象。 这辈子没吃过鸡的他,不知道炸鸡好不好吃,他只是为了反抗某种刻板印象而反抗,丧失了拓展自己经历的可能性。 其次,放下偏见,捡起自己。 真香现场和扔骨头的戏份,让我们笑,也让我们动容—— 只需一点点尝试和让步,偏见就能达到统一。 捡塑料杯,意思是不能为了可以达到统一放弃最基本的原则。 仅这一段剧情与主题的暗中互文,不愧最佳。 在Sir看来,《绿皮书》就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电影。 注意它在奥斯卡的提名——男主、男配、原创剧本、剪辑。 囊括了电影中最基础的技术活——表演、故事、节奏。 它的胜利,是工匠式的胜利。 靠着一砖一瓦的搭建,一个动作、一句台词、一幕转场,环环相扣出一部精密而规整的作品。 当然,缺点也随之凸显。 它的人物稍显功能,它的故事并不新鲜,甚至,它面对争议的态度稍显保守。 事实上,所有争议的两边,从来没有绝对正确。 这也是《绿皮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发现没,电影《绿皮书》里没有大词。 它把“歧视”“肤色”“阶级”这些沉甸甸的词掰开揉碎,渗透进日常的生活里,化解在两个平凡人的身上。 电影最让Sir感动的一句话,是谢利博士在雨中大吼: 我不够黑,我不够白 告诉我,托尼 我是谁! 谢利博士第一次放下了教养,放下了优雅,喊出了在内心出现过无数次的疑问。 这是电影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共情—— 你不懂歧视,不懂政治正确。 你也一定会懂这生而为人的困境,并为他怒吼。 所以。 Sir无论如何也会推荐你去大银幕看这部电影。 影院灯暗的一刻,你会把内心某个位置暴露给它。 那个你在生活、工作中。 不会让别人,也不会让自己随意触碰的位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