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这三个字母向来是质量保证。 去年末为纪念阿婆(阿加莎)推出的三集迷你剧《无人生还》,以敲骨吸髓的利益绞杀。 让我们即使早知道谁是凶手,还是盯着屏幕挪不开步子。 BBC出品。 片名道破结局。 欲罢不能。 如果你喜欢《无人生还》。 那你一定不能错过—— 《罪恶之家》 An Inspector Calls 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 在资本家比尔林豪宅中。 一家人正为女儿的订婚举行庆祝晚宴。 他还即将封爵。 但没过多久,这份喜悦就被一位不速之客打断。 探长带着一张死者生前的照片,对在座所有人层层逼问。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 彼此犯下的小罪,互为因果,最终,化学反应出无可挽回的恶。 而这种罪恶,又脱不开每个人的性格。 比如—— 比尔林先生的贪婪。 悬疑片知道越少,看得越带感。 Sir就不多言。 70%以上的剧情,发生在客厅。 这极其考验叙事技巧与表演功力。 尤其是后者。 好在,每个演员身上都自带影帝/后光环。 探长由大卫·休里斯饰演,他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是《哈利波特》里的狼人教授。 大卫·休里斯就凭《赤裸裸》击败《霸王别姬》的张国荣,拿下第46届戛纳影帝。 他洞悉一切,但不动声色。 像这种轻扬嘴角的嘲笑—— 米兰达·理查森饰演的比尔林夫人。 反转瞬间摧毁的自负,演绎得十分到位。 就《罪恶之家》而言,单是表演,已让人沉醉。 当然,不止表演。 该剧早负盛名。 改编自约翰·博因顿·普里斯特利1946年发表的同名话剧——An Inspector Calls。 自1947年在伦敦西区连演10年。 去年原剧首演70周年之际—— BBC特意将其改编成电影,并选在9月13日上映以纪念作者诞辰(1894.9.13)。 以经典重制为主题,BBC去年九月共祭出四部。 L·P·哈特利的《送信人》、洛瑞·李的《萝西与苹果酒》,以及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从左至右)。 《罪恶之家》评价最高。 文学改编电影并非易事。 文字可以不拒笔墨去刻画人物起伏挣扎的内心。 但对以画面为载体的电影而言,难以实现。 来自爱尔兰的女导演艾斯林·沃什驾轻就熟。 她此前就成功改编过萨拉·沃特斯同名小说《指匠情挑》。 豆瓣8.9。 删减大段大段的台词,通过人物细微的反应,提心吊胆。 比如女婿听到黛西这个名字时—— 微微扬起的头。 以蒙太奇,将悲催与欢乐交替呈现。 必须承认,为追求强烈的戏剧性,《罪恶之家》难免失真。 导致一些人给出差评。 用一连串匪夷所思的巧合,来满足虚伪的中产阶级道德优越感,真恶心 所有不看时代背景的影评,都是耍流氓。 联想到当时社会,这个“自杀”的年轻女工,至少有三重含义。 首先,她是一个工人。 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劳动力不足,促使资本家大量雇用女工,她们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水平却更低。 1912年的英国,终于爆发100万矿工大罢工活动。 这是英国历史规模最大的罢工。 它最终催生了最低工资法令的出台,这一法令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我们的工资在过去两年却丝毫未动 19世纪的英国有句名言—— 丈夫和妻子是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丈夫。 你从她那里得到了想要的,接着又抛弃她 如果说在剧中早知早觉的警探,Goole(古德)是god(上帝)的化身。 那受害者艾娃,其名Eva显然来自于伊甸园的夏娃(只是音译不同)。 整个英格兰就是追逐利益却没有限制的“自由国度”。 而原作者JB·普里斯特利,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他参加过一战,又是反战人士。 对资本家恨多于爱。 不难发现,比尔达夫妇就是高高在上的资本代言人。 他们凭借(或许)优越的出身,占据了有利的社会资源,并以此攫取更多财富。 而财富与地位,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所以,那些混不好,不上道的,都是庸众。 他们所犯下的错,是罪大恶极的么—— 恐怕谈不上。 但也正是这种傲慢,酿成了最终的苦果。 一个人的所得,都是由他的能力和努力决定的吗? 答案并非不可动摇。 假如一个人生于贫穷或战乱,那他天资如何聪颖,后天如何勤奋,他都有可能因为得不到好的教育,机会,而终其一生碌碌无为。 所以,曾为世界首富的巴菲特会说—— 我很早前就用了一句话来描述自己——我很幸运。我是出生在美国。成功的概率为30比1或40比1。我与生俱来就有一些幸运的基因,也恰巧出生在合适的年代。要是我出生几千年前的话,很可能成为那些凶猛野兽的午餐,因为我即不擅长奔跑也不会爬树。 在《圣经》中,人最大的罪,就是傲慢。 片子所安排的一连串巧合,看似在审判比尔林一家。 实则拷问我们所有人。 战争,就不远了—— 就像豆瓣网友@白煮蛋所说—— 你依然可以在富士康工厂找到无数个艾娃, 也可以轻易地在东莞遇到无数个黛西。 这不是一个凄凉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也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 无论过去多少年,这些苦痛的教训,一样在新时代里嗡嗡回响。 毒舌电影原创,微信ID:dsmovie 微信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