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同样50吋的4K电视,价格高的超过1万元,低的只有3000多元。为什么价格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是高价者赚取超额暴利,还是低价者以次充好?在竞争十分充分的彩电市场,这种悬殊的价格差异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消费者所知的秘密?
同样的4K,价差高达两三倍
经过一年的市场预热及推广,4K超高清电视如今已成为我国彩电市场“生力军”,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但这支“生力军”的价格,却让许多消费者“看不懂”。
以目前市场上主流的50吋4K电视为例,多数价格集中在6000元至7000元之间。但在北京的一些家电卖场,这些同为50吋的4K电视,价格却相差悬殊,高的超过1万元,低的只有3000多元。
电视行业是竞争充分的市场,品牌企业的技术也大体相当,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更是基本透明。那么,相同尺寸的电视,价格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呢?
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引述北京一家家电卖场负责人的话说,一分钱一分货,虽然4K超高清电视产品前端都采用了4K屏,但不排除有彩电厂商为降成本,在其他配置上偷工减料,芯片、图像引擎仍是2K的配置。如此之下,价格存在两倍到三倍的差距就不足为奇了。
品牌溢价,还是一分钱一分货?
同一家广东的企业,在同一车间、用同样工艺、材料和劳动力制造同样的电器,贴上“松下”的牌子,卖价就要比贴上“美的”牌子的产品贵一些。这就是品牌的“溢出效应”。
和汽车市场触目惊心的品牌“溢出效应”不同,作为耐用消费品的平板电视,其品牌溢出效应也有,但远远低于汽车市场。在家电领域,从生产商、流通商,到消费者,遵循得更多的是“一分钱一分货”的老道理。
很明显,那些价格畸低的4K电视,在整个环节都基本透明的电视行业,除了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4K电视市场鱼龙混杂,伪4K电视产品不断涌现。一些消费者反映,在卖场看到的4K电视画面效果非常好,就像亲临现场一样。买回家后却发现,电视画面播放流畅度和卖场中的演示效果有天壤之别。
业内人士解释,实现真4K不仅需要4K面板,还需要后续的专业处理过程。如果芯片处理能力不足,就无法进行4K解码,也就无法表达4K电视的超高清效果,这就是一些低价4K电视“做”低价格的秘密所在。
“高门槛”能否“清乱象”?
型号越来越多、款式越来越复杂,4K渐欲迷人眼。消费者又如何分辨其性能优劣呢?
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推出《超高清显示认证技术规范》之后,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联合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日前又发布了《第二代超高清电视白皮书》,对当前市场上高性能的4K电视产品提出规范指导建议,同时为消费者选购4K电视产品提供数据参考。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总工程师刘志刚说,白皮书在《超高清显示认证技术规范》基础上,新增了固有分辨率、水平3D清晰度、通断比、刷新率、HDMI接口、USB接口要求,其余常规指标均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突出高性能4K电视产品的高指标要求。
陆刃波认为,4K意味着更好的视听体验,第二代4K超高清电视行业自律规范的出台,又将普通4K和高性能4K区别开来,有助于消费者在终端挑选到称心如意的产品。
他提醒消费者,购买4K电视时不仅要认准“第二代4K”的标识,还要像购买PC一样仔细询问配置,了解是否具备智能升级功能等。比如,一些高价位的4K电视产品会配有一个蓝色的接口,这个接口就是USB3.0接口,可以直接读取4K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