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波折,冯小刚还是没丢下2019年的贺岁档。
从去年秋天开始攒项目,到今年6月底正式杀青,诞生在暴风雨后的《只有芸知道》,怎么看都像是《手机2》的替代品。
但现如今无论是票房抑或口碑,已经年逾60的冯小刚,似乎很难独掌贺岁档院线片的门面。
有人说,冯小刚老了;
有人说,他的新作拍得像白开水;
有人说,现在的冯小刚,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言外之意,这个曾经的贺岁档之王,已经丧失了针砭时事的野心和喷薄而出的表达欲。
《只有芸知道》是一部有关回忆的电影。
从主人公造访故宅,到海上看鲸鱼,它的剪辑顺序一直跟着主人公对亡妻的追忆走。
它絮絮叨叨又寡淡如水,就像一个喝大了的长辈,在跟你分享,自己最私密的故事。
这不是冯导第一次讨论婚姻了。
无论是《一声叹息》、《手机》,还是《非诚勿扰》。
冯小刚对婚姻的态度,总是有点悲观。
在他作品里的人物,不是搞婚外恋的油腻中年,就是吊儿郎当的大龄剩男(女)。
虽说这些电影一度被许多人奉为经典,但真正能被大家记住的,不是什么极具思辨的讨论,而是那些令人捧腹的金句。
冯小刚曾说,自己是影视行业里一个饥饿的掠食者。
这个总结,很精准。
空洞乏味的中年生活,
欲壑难平的婚外恋情,
从草根困境中迸发出的智慧和幽默感。
冯小刚总能将王朔和刘震云对生活的观察,有效的影视化。
他就像个手艺卓群的工匠,总能把作家的文字编排成娱乐大众的段子。
京味喜剧,这是我们给冯小刚挂上的标签。
或许是听腻了这个词,进而想要证明自己。
从《夜宴》的转型,到《集结号》的成功,再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
突围京味喜剧舒适圈的冯小刚,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
他是个有点自卑的商人。
即使用自己的手艺赚取过再多的票房,也从未能获得陈凯歌、张艺谋这些同辈创作者的荣誉。
有关《只有芸知道》的诞生,我看到过一种解释:
说是《芳华》的成功,打开了中老年观众的市场,让冯小刚发现了情怀的价值,于是他的新片就讲回老故事。
因为比起开心麻花,冯小刚未必更能抓准年轻人更喜欢听什么段子。
结合去年发生的那些事,在看《只有芸知道》之前,我还对这种推测深信不疑。
但影片散场后,我发觉冯小刚彻底变了。
他眼中的婚姻和爱情,不再充斥着谎言和空虚,没有什么戏剧性的错位和困境。
有人说冯小刚老了,我却更想说——
他终于敢没羞没臊地,记录一些美好的东西了。
在《唐山大地震》上映后,冯小刚说过,自己再拍5部电影就退休。
从《非诚勿扰2》到《芳华》,算起来刚好5部。
也就是说,《只有芸知道》是一部计划外的作品。
这部电影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
它不再是迎合大众,献给某个年代,而是纪念故人的一部电影。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从文工团美工,刚转到影视圈拍剧的冯小刚。
《只有芸知道》里的隋东风(黄轩 饰)和《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姜文 饰)很像。
他们都精通音律,怀抱着梦想跑到美国,却只能在餐厅打杂;
他们窥探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总喜欢用自己的语言糊弄外国人;
他们逐渐地融入新的环境,取得了成功,最终却没能留住自己的挚爱。
拍了20多年电影,冯小刚还是讲回了最开始的故事。
只是这次,没有京味喜剧,没有宏大的历史,没有撕心裂肺的情感,又或者笔触辛辣的讽刺。
60多岁的冯小刚,不再挂着标签,不再躲在鲜艳的面具后面。
他甚至已经不再像个费尽心力,想要制造爆款的商人。
《只有芸知道》选择的是身边老友的故事。
它不好笑,内容力求平实,影片的拍摄全程,都由他的好友张述(即故事原型人物)全程跟随。
图片最左为观看影片的张述
刚刚,我还特意看了这部电影拍摄时的纪录片。
它所记录的,除了冯小刚用蹩脚的英语与外国团队尬聊,出现最多的是他在片场的眼泪。
冯小刚在片场给女主改词
虽然《只有芸知道》目前在豆瓣的评分只有6.5,但我更喜欢这个回到起点的冯小刚了。
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