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电影《活着》中的隐喻」序

1
回复
2206
查看
[复制链接]
来源:综合讨论 2019-12-30 10:03:16 |阅读模式
这部电影,指的是改变自余华的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主演的《活着》。




我一直在犹豫是不是写下面这些文字,因为看看网上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并不多,能看到的评论多半并未写出我认同的看法,我不知道究竟是影评人方面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同样,虽然我在文字表达上尽可能会保持中立,但不期然引起一些人不快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这种"不快"又可能带来其他后果。只是眼看着2019年就要结束了,我对这荒废的一年无所记忆,终于还是决定动笔写一写我的想法,就权当这一年的总结吧。




其实这部片子几年前我也看过,但一直没有在安静的心境下去评味。非常奇怪的是,影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死亡,而是这样的两幕场景:




一幕是:
「电影《活着》中的隐喻」序-1.jpg




另一幕是:
「电影《活着》中的隐喻」序-2.jpg




我不知道有几个人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但我看到第一幕场景的时候,我差点流出了眼泪——很多年来,我已经没有流泪的习惯了。我投给葛优的表演一个大大的赞,我相信他是深刻地领会了导演和编剧的意图的。类似的场景在后来还出现过两次,都是在主人公福贵面临生命和生活危机的时候。中国的古人讨论音乐,有一种说法叫做"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指肉声,葛优的表演就是"肉声"。肉声原本是超越丝(弦乐)竹(管乐)之美的音乐表达形式,本应充满美感,但福贵用尽气力、嚎叫般的唱,完全冲淡了肉声的美,只留下一种让人内心撕裂般的疼痛:小人物用尽所有的气力,只有一个目的——活着,抑或——活下去。




另一幕场景带给我的心理冲击,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两个莫名其妙成为"敌人"的人当了俘虏,赖以谋生的皮影道具被打开散落在地,一个士兵(请注意我的用词)用刺刀挑起其中一只木偶,对着耀眼的阳光察看。类似的影像表达我们并不陌生。不过,这里的士兵只具有背景意义,并不针对具体的对象。但刺刀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特定的场景下,可以决定另外的人的生死。因此,无论背景如何变化(阳光),有两样东西却是不会改变的:一是刺刀,二是被刺刀挑起的木偶。




相较于小说,电影其实已经进行了许多改变。我看见有评论者说余华原著的叙述冰冷而不带感情,我丝毫不能同意这样的说法。内心的滴血,并不一定要展现为血肉淋漓的场景,但却隐藏着一种更深沉的痛。余华在小说的《序》中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事实上,余华的意思并不是指小说的叙事中不介作家的感情,而是指小说的叙事应该带给人精神上的反省,并由此达成境界的提升,让自身变得更高尚。




很多人都引用了余华《序》中的这段文字,用以概括《活着》的主题: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也发现,多数引用者只是看到了前半句,却没去注意后半句才是真意之所在。这句话或许受到了康德"人是目的"说的影响,它毫无疑义地把小说的主题指向对人存在意义的追寻,不负载所有其他意义的活着,本身就指向生命的平等。而现实世界中,践踏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甚至变成为一种狂热。小说没有对此作提示性的描写,但电影却有,这就是改编后增加的皮影戏。

余华自己认为《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我却认为,他在这里其实还有一句没有说出的话,这就是:

并非所有的苦难都是应该发生的。
2019-12-30 16:15:09
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只有看完,用心看完,就会理解中国百姓的苦难和坚强,我们的民族精神就在这不起眼的流民身上不是的展现着!命虽苦,但要坚强的活着,只有这样,才有希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当贝4K投影